本报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10月18日,以“生物技术与种业创新”为主题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500 多名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学者齐聚,交流共享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较快,但基因资源挖掘深度有待加强,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旧突出,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生物育种发展方向,培育自主品种,把控种业发展主动权,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等。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带来了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报告,水稻第三代杂交技术运用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技术工具,也就是分子生物技术,可以将水稻的DNA序列进行随意组合,从而让植物呈现出母体的优势。邓兴旺表示,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现有三系法、二系法在杂交育种、制种中的技术瓶颈,具有不受恢复系保持系关系制约,配组自由;花粉育性不受光温影响,制种安全;不育系及杂交种均不含有转基因等优势。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带来了“基因编辑育种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报告,他提出,在作物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抗病性、肥料利用率等,可以增加作物遗传多样性,可大规模创制育种资源。“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精准修饰,不含外源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插入的是外源基因,监管严格审批复杂,成本高周期长。”
此外,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全国科研院校的学者分享了针对水稻、大豆、玉米和生猪等40多项生物技术方向最新科研成果。
新闻推荐
和青年作家“交心”梁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帆摄影陈羽啸10月17日上午10点,“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