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华
求新 新增项目 对接需求
“本次大赛新增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项目。”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介绍,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技术特别是操作技术是当前紧缺技术工种,本届大赛增设这个项目,就是希望通过技能比武补上短板,应对发展需求。
“我国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这个领域人员缺口很大,希望有更多人来从事这个工作。”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项目裁判长陈卫东告诉记者,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中国智能制造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达450万人左右。
“所有决赛项目,都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紧贴企业和职工队伍实际,直接与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接轨’。”金福吉说,本次大赛决赛中,钳工和焊工是国内企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工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是企业中的高端技能人才;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项目,则紧扣当前数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时代主题,涵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信创等技术领域,体现了技术先进性。
求变 提升技能 礼遇工匠
横平竖直的结构、均匀等宽的砖缝,都是考察的重点。“我们的标准以零计算,不管是小于零还是大于零,都要扣分。”在砌筑项目比赛现场,该项目裁判长、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专家组组长雷定鸣告诉记者。
融入生产场景的比赛项目,严格的评分标准,长达数小时的比赛时长……纵观所有比赛项目,从题目到评分再到比试时间,无一不是对选手技能、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验。
大赛也为技能工人开阔眼界,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来自四川的砌筑项目选手许陈兵,在比赛刚开始就出了点小瑕疵,许陈兵果断拆了重砌。他说:“获不获奖不重要,关键是了解和学习。”来自广东的焊工选手张八虎则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回去后要继续努力学习。”
对于主办单位而言,大赛首次将所有决赛项目放到同一城市举行,不仅让赛事本身规模更加盛大隆重,也让比赛成为更多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产业工人的窗口。在决赛现场,记者看到来自成都市各单位、职业院校的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沿着赛场内的参观道有序观摩。
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离不开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和体制机制。就在大赛期间,成都市向所有决赛选手送上成都市域范围内主要景区旅游套票一套,以及免费疗休养活动一次。“全国529名高技能人才远道而来参加决赛,这既是参赛选手展示个人技能水平的绝佳舞台,更为成都技能人才学习交流提升提供了难得机遇。这个礼包,既是对参赛选手的感激,也是对产业工人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尊崇。”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钉子交警”邵军涛:“钉”在人民南路26年 让文明交通常伴大家
邵军涛昨天清晨,和往常一样,成都交警一分局民警邵军涛驾驶警摩出发,来到成都的中轴线——人民南路开始自己的工作。在全省1...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