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晓洪
11月初,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
然而,这样一个对医院、对患者的绝好消息,却被发生于11月初这轮输入性新冠疫情淹没。
11月23日零时,随着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由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本轮输入性新冠疫情防控宣告结束,全市13个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成都全域回归低风险。
疫情结束,成都烟火归来,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市公卫中心这个“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上,毕竟,这个中心得来不易。
作为四川省截至目前唯一一家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公卫中心所应对的不仅仅是新冠肺炎,还有结核、肝炎、艾滋等等,其中,结核病是重点学科之一。该院是在什么背景下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的?被认定意味着什么?它能为学科发展带来什么?将给患者带来怎样的利益?今天,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迟到的解读。
成都结核学科 搭上高速发展列车
成都市公卫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背景。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由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药监局于2019年5月确定的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它是全国唯一一个结核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加强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力量的整合协作与研究资源的大数据共享,组织开展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前沿技术协同研究,探索建立感染性疾病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产业培育-技术下沉的传导转化机制,创新完善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疾病预警、诊疗防控体系,从而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从这个背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级的高端平台。成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意味着成都市公卫中心的结核病专科将再次搭上高质量发展列车。
2019年,成都市公卫中心就分中心建设一事多次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洽。今年9月,市卫健委副主任贾勇携市公卫中心院长刘德顺一行8人,前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合作建设事宜进行深入洽谈,尤其在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合作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分中心建设协议。
与此同时,分中心建设事宜得到了四川省卫健委、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很快,市公卫中心在前期取得《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省级)认定函》的基础上,又获得省科技厅、省卫健委两部门的批复同意。据悉,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授牌仪式将在年内举行。
成为省级分中心 需要有不俗的实力
要成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省级分中心,需要有不俗的实力才行。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刘德顺院长告诉记者:“没有足够的诊治技术和经验、没有足够的病人量、没有科研能力,是无法匹配省级分中心要求的。”
那么,市公卫中心在结核病方面都具备哪些实力?
先来看看近期公布的一个排名。
今年10月底,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成都市公卫中心结核病学排名提升至第34名,比2019年的第65位提升了31个位次;11月20日,复旦版《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发布,成都市公卫中心结核病学科名列全国提名医院首位(即全国总排名第11位)、西南地区第2名。
刘德顺院长说,作为截至目前四川省唯一的一家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成都市公卫中心不仅仅为成都市和四川省的传染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而且服务扩展到了整个西南地区,“特别是结核病,我们的年门诊量达到23万人次,其中耐药结核就有1000人;一年的住院量超过一万人次,年收治危重患者5000多例。病人除了来自四川外,还有来自云南、贵州、西藏甚至青海、甘肃等地的。”他说,如此大的病人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
病人到这里求治,是因为市公卫中心有一群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数据显示,市公卫中心的结核病科有305名医护人员,其中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33名,博士3名,硕士30名,他们中有5人是省、市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在这支人才队伍中,结核病大科主任吴桂辉还担任着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她也是四川省内唯一进入常委名单的专家。除此之外,市公卫中心还有结核病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儿童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作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公卫中心副院长蒋良双还经常奔走于西南各省,帮助当地传染病医院完成高难度手术,让病入膏肓的患者起死回生。
人才的聚集,促进了结核病各亚专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公卫中心将结核病分为儿童结核、耐多药结核、老年结核等5个亚专业,同时还设立了结核重症监护病区和两个结核外科病区。“术业有专攻”,细分的亚专业不仅让治疗更加精准,还有效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刘德顺院长告诉记者,该院的结核病专家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7项,近3年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市级课题30余项;还参加编撰国家指南及专家共识8项,专著10部,正在起草撰写国家专家共识2项,“也就是说,全国各地传染病医院的结核病专科医生所使用的那些指南,其中就有我们医院专家撰写的,这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最大认可。”
成都市公卫中心的结核病学科是四川省卫健委甲级重点专科,成都市卫健委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学科的强大,让该院成为国家抗结核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耐药结核病区域培训中心、全国抗结核新药使用和保护项目“最佳实施单位”和“优秀示范中心”、全国结核病营养管理示范中心、西南结核病医院联盟主委单位(省内7家,省外11家)、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成都医学院教学基地……“我们的结核病实验室质量管理达到中美合作SLMTA项目4星标准,为全国六家之一,四川唯一一家。”刘德顺院长说。
作为四川省的结核病质控中心,该院还承担了对全省、全市各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核病医疗和技术指导的工作。
虽然本身就具备了较为强大的实力,但市公卫中心依然奋斗不止,他们继续追求着更高目标。这次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就是该院结核病专科再次搭上发展高速列车的标志。
做好西南“领头羊” 为消灭结核做应有的贡献
成都市公卫中心结核病学科是西南地区的“领头羊”,这个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今年7月,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举办,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唐神结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提到了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成都市公卫中心牵头于2000年中期开始打造出来并推广至全国的。因此唐神结教授说,在成都,以成都市公卫中心为龙头的结核病防治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在治疗上有独到的方案,特别是在耐多药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借鉴他们的做法。”
然而在成都市公卫中心院长刘德顺、副院长蒋良双及结核大科主任吴桂辉看来,若学科不能持续、快速进步,就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他们告诉记者,结核病是全身系统性疾病,仅限于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单打独斗是难遏制的;结核病更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仅限于一地的医务工作者努力是很难战胜的,“所以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为发展提供支撑,从而让广大结核病患者得到更好的防和治。”刘德顺院长说。
被认定为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后,究竟能给医院发展和患者治疗带来什么呢?
刘德顺院长说,医院将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资源整合与共享产生的学科发展推动力。他说,如今是个大数据时代,而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无疑会汇聚全国的结核病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带来更加有力的帮助;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是个专业人才的汇聚地,通过这个平台,医院可以得到更多的专业人才交流、培训机会,不断提升自我;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是个科研平台,作为一个省的分中心,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当中,让科研和临床这两条腿更加协调地向前迈进……
结核病专家吴桂辉说,四川省是结核病大省,更有理由要努力寻求学科发展。不论是学科的发展,还是医院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病人,“我们热切期待着,通过对结核这个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从而做好防控和治疗。”
市公卫中心刘德顺院长则说,推动结核学科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切实发挥好市公卫中心在西南片区结核病专科的“领头羊”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国消灭结核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成都印发《成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后 最迟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
成都印发《成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也是维护城市安全和...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