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芙蓉诗与芙蓉画(下)

来源:四川日报 2021-11-30 06:13   https://www.yybnet.net/

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

杨学宁芙蓉画《双喜贺福》。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庞惊涛

除了诗文的接受史,中国人对芙蓉,还有一段绚丽的绘画艺术接受史。唐人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再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注意芙蓉诗与芙蓉画的互阐关系。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中国的芙蓉画。芙蓉主题画在宋以前是怎样的面貌,今天的人们只能依靠想象了。这种艺术表现的断代不仅体现在芙蓉这样的个体创作上,也体现在花鸟画整体的创作上。宋以后,芙蓉画和芙蓉诗文的互阐关系才真正建立起来了。另外,和诗文的相对可靠的统计相比,由于芙蓉主题画作的统计难度很大,因此,人们也只能寻找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来对芙蓉诗与芙蓉花进行相互阐释。

鉴于宋徽宗赵佶在中国绘画史上特殊的地位,人们很难不把他所画的《芙蓉锦鸡图》列为芙蓉主题画作的代表作品。事实上,除了他具有高识别性的瘦金体题跋外,这幅画的芙蓉、蝴蝶和菊花,一直在接受“画院画师为宋徽宗‘代笔’”的质疑。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人们只需注意这幅画可能是芙蓉第一次出现在帝王画作中这个点,注意芙蓉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它呈现出来的成熟的花鸟技法,和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相得益彰,让它成为芙蓉题材画中的绝世珍品。

另外,还需注意这幅帝王画对宋及宋以后花鸟技法的影响。从布局上,芙蓉与菊花的呼应关系、蝴蝶与锦鸡的呼应关系,都可能是此后花鸟画取法的一个标准;另外,其写实的画风,对南宋李迪、元代王渊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然,李迪的《红白芙蓉图》自有他在南宋院体花鸟画中的地位,但如果注意到南宋院体画产生的背景和宋徽宗绘画主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写实流变与继承的脉象便不难理解了。

需要留意的是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画中的木芙蓉,被假山遮住了一小部分,但其灵魂地位并不受影响,甚至有人倾向于这是画师的有意为之,乾隆后来题诗其上,反而破坏了这幅工笔画代表作的整体风格。画花“不问四时”是中国画里的一个传统。所以,用这幅画来推断时序,可能要带来一定的麻烦:芙蓉盛开于霜降后,图中一大一小两个孩童的衣着却仍十分单薄,似是夏末秋初的景象。所以,稍微留意,人们也会在其他绘画作品里看到这种“无伤大雅”的传统,只要芙蓉的神韵在,只要芙蓉的审美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这种“不问四时”的影响,那么,绘画本身的功能和价值就已经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就像诗中并不常出现的“芙蓉”字样一样,人们需要在传统绘画里构建起一种“无意于此乃更佳”的审美自信和审美定力。

如果说锦鸡与芙蓉的匹配,象征着芙蓉与锦鸡势均力敌的象征寓意,那么,接下来,人们会看到,民俗及其民间谐音传统对芙蓉画创作走向产生的影响。继锦鸡之后,凫、鹅、鸭、白鹭、鹭鸶纷纷作为配角,出现在历代的芙蓉画作中,它们都代表着民俗及其民间对“一路荣华”美好寄托的强大力量,芙蓉,无形中成为这种民间力量的最好代言。“蓉”谐音的“荣”是这组谐音中不变的关键字。这情形极像一场延续千年的合影活动,芙蓉一直端坐画中,这些配角不断替补,和芙蓉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合影。

明以后,芙蓉的写实画风渐渐转变为虚实结合,这大约和这个时期中国文艺传统批评对画的批评标准重视“虚”有很大的关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画家孙隆的《芙蓉鹅图》在历代芙蓉主题的画中当然不算上乘作品,但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工写结合的新风尚而必须论及,画中无论是主体的芙蓉还是山石,都充满了强烈的写意风格,正是“虚”的文艺批评传统影响所致下的一种表现。这个文艺传统评论标准,使绘画史上的芙蓉审美出现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流变。

要说到对芙蓉审美表达的颠覆性贡献,不得不提及吴昌硕和陈子庄两位画家。吴昌硕作为典型的南方人,他的画作并非完全崇尚温柔敦厚的南方画传统,而有北方苍凉劲节的风格。芙蓉是吴昌硕最喜爱的题材,画作也特别多。在他享誉最多的《芙蓉拒霜图》里,他与众不同地呈现出了芙蓉“粗枝大叶拒霜魄力”的风格,可能是芙蓉题材的绘画史上,第一个如此表达芙蓉的画作。这当然会让一部分“风流富贵”的芙蓉审美者难以接受,但细品芙蓉拒霜的天性和力量,如此表达芙蓉,实在也符合芙蓉花的秉性。

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则是成都土生土长的陈子庄的芙蓉画作。从工笔、写意到水墨再到水墨抽象,陈子庄的《芙蓉》已经在领风气之先,只是它并未被时人所理解。极度抽象化之后的芙蓉花蕊、花色和花叶,是拒绝讨好传统审美力量的。它十分自负而且固执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试图与西方印象派审美合流。只是,它和它的主人遭遇到了传统力量的强大对抗,在它诞生的早期以及画家在世的时期,它和它的主人都没有得到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肯定和承认,这当然不仅仅是画家及其作品的悲哀,更是一个花鸟画审美发展遭遇传统挑战的悲哀。陈子庄的悲哀在于:芙蓉还是那个芙蓉,只是,时代变了。他以为的“变”,是呼应已经扑面而来的西方审美标准。关于“实”与“虚”的标准,数百年一个轮回,“实”的审美占了上风,于是写实成为旧的正宗和传统,而“虚”的表达,颇有几分“挟洋自重”的意味。芙蓉并不急着走出国门,作为画家的他,实在是有些太急太超前了。

根据植物学家胡秀英在其著作中的介绍,芙蓉最早漂洋过海,是在1788年,由迪金森(B.Dickinson)将重瓣木芙蓉带到英国。次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发表的《园志》显示,这个植物园里已经栽种有木芙蓉了。这是不是芙蓉最早进入西方的历史,还有待研究。值得注意的是,1822年,西方植物图谱中出现的木芙蓉图像,使用了典型的西方油画表达技法。

植物无国界,芙蓉也必将面临被西方接受的命运。从东方到西方,这个接受史的津梁不太可能由中国的古典诗词来完成,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太晦涩了,远没有丹青绘画来得更直白。由此,关于芙蓉画的中西结合表达,或者说彻底的西方表达,便成为时代之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陈子庄的时代,他对芙蓉的抽象表达,确实太超前了。而对于当代画家杨学宁来说,他用西画技法表达东方花卉芙蓉,则可谓恰逢其时。十多年来,杨学宁一直在试图通过西法技法,呈现芙蓉的东方神韵。他笔下的芙蓉,把传统国画留白的空间,用丰富而润泽的油画色彩,进行了满绽的烘托,其画笔下的芙蓉,呈现出十分润泽的感觉,有一种似雾非雾仙外来客般的朦胧美,这是将东方神韵和西方技法最好的结合范例。

杨学宁的芙蓉画是否能为西方人所接受这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芙蓉审美需要怎样从东方传向西方。在文艺审美的“南北”问题之后,“东西”融合的问题似乎才是一个开始。很巧,时代又选择了芙蓉作为问题沟通的一个代表。

对芙蓉诗和芙蓉画的考察,人们可以发现历史以来形成的“没有根本变动”的审美传统,那就是“它必须依托于深厚的中国土壤和自然人文环境”,比如,在诗与画里读到和看到的那些灵性美好的良禽,比如,那些和芙蓉相得益彰的树木与花卉,还比如,那些人与动物。最为重要的是,人们在传统继承里,看到了时代需要的流变。只有流变,它才能持续地流丽动人,生发出时代的亮色。

回到袁宏道。他在《瓶史》里写了“花折辱二十三条”,就是令瓶花受辱的二十三条警戒,其中包括“丑女折下花枝戴在头上”、“勉强作出喜欢花的样子”和“花盛开时家人却催着算账。”以芙蓉的禀性,大约是不需要人勉强喜欢的,至于它盛开的隔壁挨着低俗而吵闹的酒馆,这是它没有办法选择的。

袁宏道所提的二十三条警戒,当代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他似乎只是反过来提醒我们,该有怎样的一颗庄重喜悦的心,靠近这些动人的花,包括芙蓉。这是我们今天继续喜爱芙蓉的基础,也是芙蓉未来持续为更多人喜爱的前提。

新闻推荐

贝壳“星光家乡行动”聚焦乡村振兴 成都6000位房产经纪人捐建6座儿童服务站

成都6000位房产经纪人捐建6座儿童服务站贝壳“星光家乡行动”在江西田心村捐建的儿童服务站。孩子们在儿童服务站里画画...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芙蓉诗与芙蓉画(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