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
成都高师致云南教司关于姜亮夫等人的录取公函
刘乔 文/图
姜亮夫(1902年-1995年),原名寅清,一代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姜亮夫一生读过四所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成都高师)、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巴黎大学。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在成都求学的这段经历。
19岁成都求学
中学时期的姜亮夫国文极好,1921年以官费生身份考进成都高师。从昭通到四川的路十分艰险,一边是深谷一边是高山,山上常有巨石滚落,危险万分;而进入四川境地后,路平、场镇多,吃饭住宿也很便宜。姜亮夫沿途见到了押韵对唱的乞丐、农闲读《论语》的农夫、爱用唐诗对答的轿夫等,感叹四川文风、艺术之风以及刻书之风的兴盛,对成都的求学生涯很是期盼。
成都高师设在明代蜀王的皇宫内,城墙厚丈余,进入大城门,左右两边都有房子,穿过高楼经过大殿,到达堂殿;堂殿后面是学校办公的地方,左边是校长办公室以及教室;寝室是在自习室和图书馆中间,新生十至十二人一间,高年级是四人一间,“学校很简陋,没有两层楼以上的房子,都是平房,教室也是平房,而且教室的窗子百分之九十九是没有玻璃的,看上去十分破落,规模很大,到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空地。”陈旧的校舍让参观过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的姜亮夫很失望,觉得成都高师不如东陆大学、北京高师、南京高师、武昌高师。而高两个年级的云南同乡告诉他:“房子虽旧,老师却非常认真,非常好。”姜亮夫将信将疑,在随后的学习中,很快就消除了失望心情。
名师大家言传身教
成都高师名师大家云集,四川文化界有“五老七贤”,“七贤”中有三四个在成都高师教书,如林山腴、龚向农、李培甫;“五老”中的廖季平、候文龙,也会到成都高师上课。
姜亮夫进入成都高师的第一堂课是林山腴讲授的。林先生吩咐每人都要买一本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一部尊经阁刻本的《四史》,而且明确告诉学生:“先生教书只是指路,至于读得好不好是学生的事。”上课内容让姜亮夫觉得很新鲜。林山腴让学生们在《书目答问》上打圈,三个圈是必读篇,两个圈是浏览阅读,一个圈是偶然间翻翻,没有圈的可以不读。这种阅读方式对姜亮夫的一生帮助极大,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本《书目答问》后来一直珍藏着。
林山腴讲课以《汉书》为基础,授课时把《史记》《汉书》对比讲,指出它们的不同,这些言传身教使得姜亮夫明确了读书一定要相互参照,也影响其后来的学术生涯博览群书,集众家之所长。林先生不让学生看史评书籍,“读诗先不看诗话,读词先不看词话,实质上就是说,不看杂书,而是先把原书通读。”读原书、读原著、读经典,在后来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姜亮夫逐渐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在成都高师,姜亮夫开始作诗,还为林山腴的《清寂堂诗集》写短文评论。林先生十分赞赏,称“其志可嘉”,对他在校刊上发表的长诗《到成都报家书》作点评。林山腴指出姜亮夫“诗读得太少”,建议他读姚鼐的《今体诗钞》、王闿运的《唐诗选》《八代诗选》。直到毕业,姜亮夫已作了三四百首诗,但恩师看后,只留下了近十首诗和二三十佳句。林山腴告诉他功夫白费,他不是做诗的料。姜亮夫后来去清华园学习,王国维也是同样结论。姜亮夫烧掉这些诗,放弃了当诗人的念头,这是他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第一变的开始。
教《国学概论》和《经学史》的龚向农先生是另一种风格。龚先生认为外面流传的《经学史》都有问题,因此自己编讲义。他教导姜亮夫:“孔孟的学说都有不统一的地方,一个人的思想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读书不仅要认清时代,还要懂得这个书是为什么而做的。这些观点给姜亮夫留下深刻印象,这些读书的指导思想、读书方法都对他以后为人、读书做学问的影响很大。
陈希夷先生在哲学上的高见是姜亮夫一辈子难忘的。他让姜亮夫打好基础,先把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学好,“不要专搞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要搞,但要作为基础来学,学好后,把西洋哲学拿来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如没有中国哲学的根底,是无法学懂西洋哲学的。”他还让姜亮夫30岁以前读点唯物主义的书,这些话对姜亮夫影响很大。
还有萧中仑先生讲的《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总汇;祝同曾先生讲《中国通史》,都要求成篇背诵;教体育的陆培仙先生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要求学生锻炼身体。姜亮夫本来体质不好,但在高师四年,除了刚入学不适应得了肺病,之后从未生过病。这些先生都让姜亮夫佩服之极,对最初的学校印象彻底改观:“虽然这个学校外边是破破烂烂的,可是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扎扎实实的。”
毕业典礼怒斥军阀
当年姜亮夫从老家昭通到成都高师,一行共三人,其中一人入学复试不合格。校长吴玉章得知三人从云南来,在路上走了一个月,十分辛苦,便同意那位不合格的同学做旁听生,期末及格就转正。对于体恤学生、关爱学生的校长,姜亮夫等人都十分感激。后来姜亮夫得了肺病,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吴校长安排他在桂湖杨升庵祠堂休养,还派了一个工友陪伴,只要是课堂发的讲义,工友都会带来给姜亮夫,生病中功课也没有落下。休息了三个月,姜亮夫担心学年成绩如果不及格,公费就要取消。这时候,吴校长开导他抓重点,有些功课可以暂时放松,休息锻炼最重要,还送来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姜亮夫十分开心,这是他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吴玉章对学生的细致关怀,也促使姜亮夫更加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吴玉章在教学上也是十分用心,他讲《经济学》,备课很认真也很实在。姜亮夫清楚记得校长在课堂上讲道:“你们将来一定要同经济、政治碰头的,不学经济,不知中国将来前途怎样走。”这对姜亮夫启发很大,后来他也系统看了一些经济书籍。
姜亮夫毕业的时候,成都高师的校长是张澜先生。在校四年,有三年都是在枪炮声中度过,姜亮夫对四川军阀混战十分厌恶。在毕业典礼致答辞中,面对出席典礼的军阀杨森,他义愤填膺地说:“今天这里的一切人要明白,这块地方属中央,不属四川省,成都高师要像个国立大学,不要被地方骚扰!”话一出口,台下掌声不绝,师生情绪振奋,杨森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张澜校长一看,知道情况不妙,对姜亮夫说:“你惹下大祸了,赶快躲一躲。”张澜立刻和林山腴商量,匆匆写了一封信叫姜亮夫去了华西大学。姜亮夫离开高师不久,杨森果真派人来高师抓他。幸运的是,姜亮夫已经到了华西大学,随后离开成都。
一代宗师铭记成都
离开成都后,姜亮夫在北京师范大学待了一两个月后,考进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毕业后,他曾先后在河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任教,1953年调浙江师范学院(后改名杭州大学)任教,直至去世。姜亮夫的学术视野极为宏远,研究范围极为广阔,李学勤先生就此有“宽无涯涘”的评价。姜亮夫共有27部专著和近百篇论文传世,著有论文集《探戈集》,专著《初高中国文教本》《中国文学史论》《文学概论讲述》(4卷)《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陆机年谱》《张华年谱》《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编辑《中国历代小说选》《历代各文体文选若干种》等。
一代学术宗师姜亮夫在成都的求学经历,对其一生的治学都是极具影响的。他的第一部著述《昭通方言考》就是在成都高师学习期间完成的;林山腴等恩师的精读泛读等学习方法,也给姜亮夫指示着读书是讲方法、有步骤的;吴玉章等人的人品则影响了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他在成都对于《尚书》《史记》《汉书》等的系统精读,为后来的学术之路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后来在回忆成都高师时,姜亮夫说:“成都高师教出来的学生遍布四川各中等学校。好的学风也带给各中等学校,所以四川学生成绩是不坏的,成都高师功不可没……假如我有点成就,就是这些学校对我教育的结果。”
新闻推荐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本报讯(记者邓晓洪供图市三医院)12月8日,在“健康中国科普惠民”走进达芬奇机器人科普活动周上,成都市...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