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为更好肩负国家使命、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满足市民期待,成都进一步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日前举行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引进能级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影响力大的项目,构建高水平现代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行业共识,破题之道并不是简单地将汽油发动机变成动力电池和电机,也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终端安装在整车上。其背后,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和研发体系的升级,成都已经破题——
从需求端看
造车与养车:推广新能源车,建设充电设施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1.7%,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52.9%。
——产销两旺的背后是成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目前,成都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2.5万辆,其中新能源私家车快速增长,保有量达9万辆。”10月下旬,在成都举行的“2021成德眉资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供需对接”活动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成都力争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45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累计达到60万辆。
成都将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充(换)电站(桩)、提供公共服务,规范落实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配套建设20%比例,大力推动居民小区实施“统建统管”模式建设个人充电桩。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充(换)电站1200座、充电桩5.8万个;到2025年,力争全市累计建成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以上。
从供给端看
软件与硬件:引入电池龙头,引进高端人才
要推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是关键一环。就在今年8月,位于新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成都市新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进入试生产,按100千瓦时/台车计算,可配套10万辆新能源车。
宁德时代新津项目的建设和投产,提升了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实力。目前,该园区已集聚宁德时代、银隆新能源、大洋电机、中材科技、氢车熟路等新能源企业,形成集研发、制造、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当前,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聚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四川相继出台《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高含金量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在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智能装备制造和检验检测已成为该地的主导产业。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已签约引进总投资220亿元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项目,集聚关键配套企业15家,引入产业前后端项目6个,初步构建起“龙头引领、上下游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产业创新,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坚持建载体、搭平台,建成35万平方米智能制造标准厂房和全省首条智能驾驶示范线,加快推进先进汽车科创空间、智造C立方等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和26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社区建设,同步引入北大西部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智能三航院士创新研究院等产业创新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声音
“当前,成都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并明确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对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机遇,特别是在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竞争愈发激烈,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紧紧抓住经开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融入园区发展、服务汽车主导产业,助推经开区汽车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协会法人、执行秘书长罗璇表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协会将始终秉承“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团结互助”的宗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本行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坚持纵向联系政府,横向沟通企业,积极主动整合资源,为政府、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推动经开区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李柯雨 李颖
新闻推荐
如今大家买菜,无非两个选择:超市和菜市场。成都很多的老一辈人大都习惯到传统菜市买菜,觉得去得越早越能买到“新鲜”,特...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