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正在成都美术馆新馆举行。作为此次双年展的重头活动,昨日,2021成都双年展“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在成都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举行。此次峰会吸引了近30家美术馆及艺术机构负责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展开脑力碰撞。美术馆到底能带给观众什么?未来如何发展……美术馆大咖们展开头脑风暴,为全球从事及热爱当代艺术展览和作品的专业机构与观众,提供了一次可供借鉴、反思与分享的精神大餐。
跨界尝试
美术馆跨学科发展
从美术馆的馆藏、展览与公众三个基本元素出发,专家学者进行了学科理论的交流、既有对过往案例的分享,更有对未来动态的展望。
跨界发展已经是各个领域发展的新途径,美术馆也不例外。本土美术馆在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让人大开眼界。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分享了四川大学美术馆在艺术与医学、艺术与生物学、艺术与视知觉及计算机美术、艺术与博物馆、艺术与社区等方面进行的长期探索与尝试。
参与共创
观众是美术馆的一部分
在谈到美术馆与观众的关系时,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认为,美术馆是策展人、艺术家及观众一起形成的一个共创空间,建立的一种新的策展方式。“我们希望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未来更多地能够从美术馆的展览参与者变成共创者。”孙莉说道。她还介绍了A4美术馆持续做了7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项目,分享A4从美术馆参与到共创的转变过程是如何实践的。
昆明当代美术馆联合创办人聂荣庆也表示,美术馆可分为三类:国际性美术馆、收藏研究型美术馆和区域综合性美术馆。如何定义区域性美术馆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美术馆是社会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未来应更重视观众的作用,每个观众都是这个美术馆里非常重要的元素。
典藏活化
让收藏满足文化需求
收藏也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赵辉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如何加大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更好地发挥美术经典作品在引领创作、贡献社会和服务受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她说,中国美术馆提出了典藏活化的概念,让藏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美术馆持续推动馆际联动,与博物馆跨界合作,共享资源,有助于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框架,让观众看到藏品背后的时代背景。这也是未来美术馆的一个趋势。
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内的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共论美术馆当下之境,思辨未来之道。据悉,12月21日,本次成都双年展还将举办“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策展峰会”,对成都双年展学术主旨与文化意义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论阐述。本报记者 王嘉
新闻推荐
科幻画展示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现场12月18日,在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地正式揭晓,2023...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