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目前全球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产业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未来产业“兵家必争之地”。
“十三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提速发展,特别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供给能力,不仅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还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动能。在成都,历经多年的深耕细作,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初具雏形;资本市场上,成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达13家。
开启“十四五”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更具全球竞争力?
问题的答案,就藏在12月10日举行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这场会议不仅提出要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更多次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具体案例,剖析发展短板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和应对措施。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三高一长”的特点,业内甚至有“花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研发一款新药”的说法,对要素资源的需求较为敏感,但成都在人才要素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通过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圈”出产业高质量、“链”接城市新未来。具体而言,就是要按照“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加快制定与产业链高度适配、专业管用的政策工具包,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聚集要素资源。
比如在人才要素供给方面,成都就不仅提出要探索建立“候鸟型”人才、“云端”工程师引进、激励与服务机制,实现灵活柔性引才用才;更明确将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推行“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联合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协同。而在上周刚刚出炉的成都营商环境4.0版中,同样提出要制定人才新政3.0版。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生物医药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尤其如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大力实施,以及“引进一名领军人物、落地一个重大项目、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的逐步实现,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同样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产业的未来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成都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正是一项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而生物医药产业只是其中的代表与缩影。产业建圈强链,如何“圈”出高质量、“链”接新未来,让我们一起用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真抓实干作答。
新闻推荐
关联企业“扎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成都医药健康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已初具雏形
在三医创新中心,平台日渐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建链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一期引进了54家企业,“三医”关联企...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