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实验室 在显微镜下泛着绿色荧光的产甲烷古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之路杨博
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家伙”,在地下深层隐藏了35亿年。近年来,因其在石油开采领域有无限潜力,这个“小家伙”被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广泛关注。这种叫产甲烷古菌的微生物,终于大放异彩,在显微镜下,带着绿色荧光,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野。
位于成都的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已经持续16年,科学家们在无数次实验、论证后,终于将实验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学术界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
生长周期慢:等待培养微生物不易
产生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的过程是通过微生物来实现的。而产甲烷古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微生物,这种古菌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个地球被地表覆盖的绝大部分都是厌氧的环境。厌氧微生物除了在数量上非常庞大以外,它在地球循环的功能上也是不可取代的。
地球上的整个碳元素循环由生产者、利用者和分解者三大循环构成,厌氧微生物就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那一类分解者,它把我们来自于光合作用的碳水化合物,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然后又返回到大气中,形成整个碳元素的有效循环。
在有机质降解的食物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产甲烷古菌参与的,这种古菌是目前已经报道的产生甲烷的主要贡献者。
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微生物生长周期很慢,慢到长达几年甚至十年。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等待、枯燥反复的实验,最终才证实这种产甲烷古菌的作用。
沼气研究所从2005年开始厌氧烃降解研究,这十多年来,每天都必须做重复、单调的动作。
枯燥又重复:无氧实验准备2小时
沼气研究所研究员承磊介绍,在这项研究报道出来之前,国外科学家做的正常的一个培养周期都是1年至2年的时间,这样一个长周期的研究工作,非常枯燥。“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富集物生长周期大概就是两到三个月,比我们以往的培养周期要快很多,这个现象让我们非常关注。”
研究员们很想知道这里面可能是什么微生物。非常幸运的是,这个时候国外科学家提出了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直接降解烷烃产生甲烷的新古菌。“我们再重新分析这个培养物的时候,发现的确有这样的微生物存在。”
走进沼气研究所其中一间实验室,三排超过3米长的工作台依次排开。工作台有三层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仪器,有玻璃瓶、试管、注射器等等。“90后”研究员周卓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和其他同事一样,实验室几乎是他们睡觉之外唯一去的地方。
每天早上8点,周卓准时走进实验室开始制作产甲烷古菌的培养基。清理完所有的器材,大概要花费2个小时,这仅仅是做实验的准备部分。
他戴着橡胶手套,将针管的工作台依次排开,插入煮沸的玻璃烧瓶。“这通入的是氮气。”他告诉记者,产甲烷古菌是厌氧菌,所以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无氧环境。瓶中提前滴入了试剂所以呈现淡红色,随着瓶中的氧气被替换成氮气,液体会逐渐变成无色。“这代表着没有氧气,无氧实验才能进行。”
喜悦与压力:未来会有更多挑战
通过多年的努力,研究团队获得了一个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的富集培养物,它可以直接降解碳13到碳34的长链烷烃,以及侧链烷烃大于13的环己烷和环己苯。进一步,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标记试验,证实加入的标记正构烷烃,几乎完全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了。
再通过宏组学分析,专家发现一种新型的古菌,具有完整的烃降解与甲烷产生的代谢途径,并且这个途径在甲烷产生过程中,是高丰度表达的。进而采用高分辨质谱,专家检出了烷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代谢产物,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新型古菌的碳代谢途径。
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16年,承磊表示,如果没有研究所给与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很难实施长周期的研究计划,“我们团队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研究,这些是我们能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
研究员白丽萍也很感慨:“每一次发现,有喜悦,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研究成果受到肯定,固然有欣喜,但接踵而至的是一项又一项等着被解答的谜题,科学家们似乎还不能轻松下来。
新闻推荐
成都大运会火种盆创意取自“樽”的形象天圆地方造型大气恢宏成都大运会火种盆的创意取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樽”的形象,天...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