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孙华做客“名人大讲堂”下周一开讲 孙华教授
三星堆8号坑发掘至象牙层。
长期以来,古蜀仅存在于语焉不详的传说故事中。上世纪至本世纪初,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让古蜀国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考古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遗址共同勾勒了古蜀文明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大体过程,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古蜀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三星堆文化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至商代晚期,距今约3600~3100年。至商代末期之时,三星堆文化突然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金沙遗址逐渐兴起,开启了古蜀文明进程中的又一高峰。三星堆、金沙出土的文物频频“撞脸”,也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
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一共发现了8个埋藏坑,出土文物有多丰富?目前文物的修复情况如何?12月27日晚7点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教授将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三星堆文化与历史。
孙华教授介绍,三星堆发掘出土的埋藏物大多遭到破坏,比较残破,所以修复文物是当务之急,未知全貌所做的推论很可能出现偏差。“只有完成了三星堆所有埋藏坑的发掘,并逐一完成坑内主要器物的复原,才可能进行埋藏坑器物组合的复原,以及对原本空间布局的推测,才有可能进而对这些埋藏坑背后的人和事件进行恰如其分的推论。”孙华教授举例,目前,8号坑刚发掘至象牙层,还未到其下的青铜器层,出土器物残片就已有6000个编号,孙华教授推测,仅8号坑应该有数以万计的器物及其残片。
由于出土的文物碎片不计其数,足见埋藏器物之丰富,传统的拼对器物的方法应该有所改进。如果使用人工拼对的办法比较麻烦,受制于很多方面,工作量很大。孙华教授建议,发掘工作进展到此,应该立刻编制程序,将出土碎片扫描,利用计算机拼对残片。现在,每出土一件器物残片,都会进行三维扫描,如果把获取数据等扫描工作和运算数据的编程工作做在前面,有可能加快三星堆埋藏坑器物的复原工作。“毕竟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相对进步,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拼对复原。不过这是我们的想法,仍需要邀请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帮助实现。”
想到现场聆听孙华教授的精彩讲座吗?12月27日晚7点半,孙华教授将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四川省图书馆主讲三星堆文化与历史。本次活动将面向社会征集80名现场观众(以最终主办方电话或短信通知为准),到现场聆听孙华教授的精彩分享。封面新闻APP也将在12月27日晚7点半同步直播,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可以围观封面直播,精彩不容错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青联和学联组织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坚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