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街记忆》
□ 姚锡伦/成都时代出版社
翻开《成都老街记忆》,脑子里蹦出一个书名《北京折叠》——前几年获得国际大奖的一本科幻小说,火过一阵子。姚老笔下的成都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模样,当然并不科幻,但是回望过去满眼尘埃,那样的市井已经被时光迅速折叠和尘封,看一眼,如梦似幻。
人一辈子容易记住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想告诉后人一些“有意义”的城市史,生于1944年的作者大概可以写解放军进城、合作化这样一些宏大叙事;如果他有兴趣问问上辈人,还可以追忆一下日机大轰炸、抗战时期的内迁等等。但这本书里只有一些寻常巷陌、贩夫走卒,以及这些人物在时空中留下的市井烟火。我以为这更为原生地映射了一个老人的精神世界:人生大事,无非穿衣吃饭;回望一生,不外一些日子。
老街是构成这些日子的空间载体。与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重在考据不同,这里的街巷是以作者的亲历为纲来编织的,把“我”摆进去,历史便有了温度。对一个孩子来说,口腹之欲是记忆的中心,于是串起了半边桥、祠堂街、长顺街、东城根街一系列老字号小吃、饭馆,痣胡子怎样捏出一两十个的小笼包子,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如何讲究原料和火候。一个平民的孩子小小年纪走街串巷提篮叫卖,一路吆喝穿过君平街、小南街、长顺街,他记住了长顺街上的茶馆:和记、竹园、儒林、枕流、长顺。儿时的市井生活,是跟毛头儿、蜞蚂儿、狗儿们玩耍,家里来了客人去隔壁子伯伯、姆姆家“打挤”;儿时的文化生活,有少城公园、四川电影院、四川剧场、成都图书馆,有祠堂街的书店。
中国城市的急剧扩张始于经济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四十年沧桑,亲历者莫不有隔世之叹。把折叠的“成都老街记忆”铺开来,可以给这座崭新而又古老的城市注入一缕乡愁。
(文/龚爱萍)
新闻推荐
2021年度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公布成都6企业1项目3平台上榜
本报讯(记者程怡欣)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服务型制造正在像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一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近日,四...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