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大新县宝圩乡尚艺村陇汤屯农文东还是一个“养鸡盲”,在外地四处奔波打工为生。近年来,他摇身一变,从一个年产1000多羽鸡小规模的养鸡场主,发展到现在年养鸡30000羽左右的专业户,不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鸡大王”,还于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评为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科技示范户。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农文东的养鸡场,看见场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数千只鸡在圈舍或争相抢食,或引吭“高歌”,只只体格健壮……呈现出一派生“鸡”勃勃的景象。
今年47岁的农文东,瘦黑,不善言辞。但一提及养鸡的经历,话匣子立马打开了。
2000年之前,农文东在外打工。2001年9月,返乡的农文东投入2万元进购了50多只羊开始养殖,次年就赚了4万元。然而,正当农文东要扩大养殖规模上百只羊得了口蹄疫,最终“全军覆没”。
农文东又开始琢磨养鸡。
吃一堑,长一智,他决定先学技术再养殖。于是,2002年底,农文东来到玉林容县的一家养鸡场打工,在打工的日子里专心学技术。
2004年3月,农文东身揣3万元回到家乡,买了种鸡,在自己家后山头处建起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养鸡场开始了二次创业。
每天,农文东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鸡仔,看着鸡仔叽叽喳喳抢着吃昆虫、青草、白菜、玉米和稻谷时,便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喂养,2000多只“生态鸡”上市了,换回一沓沓钞票。
首战告捷,获得了养鸡“第一桶金”的农文东信心满怀地购进5000只鸡苗饲养。
然而就在农文东满怀憧憬期待再次收获创业果实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他的5000只“生态鸡”死亡大半。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生态鸡”死亡是天气骤冷骤热所致。
虽说对养鸡有着满腔热情,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觉得自己技术贫乏。于是,农文东再一次自我“充电”。他先后到玉林、南宁等地学习请教饲养、防疫等技术,并购买了许多有关养鸡方面的专业工具书,还不惜重金从外地聘来了养鸡专家到现场指导。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农文东终于掌握了鸡饲养管理防病治病的一整套饲养技术。
掌握了饲养技术后,农文东与爱人商量小打小闹发不了家,必须扩大规模,实行规模养殖。
说干就干,2008年,农文东投资18万元,建起370多个养鸡棚,扩大了养殖规模。
在农文东夫妇的精心管护下,6000只肉鸡眼看可以出售了,这时,却遭遇第14号台风——“黑格比”影响,农文东建的鸡棚完全被风吹倒,死了3000多只鸡。望着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死鸡,农文东心如刀割,欲哭无泪。
他每晚翻来覆去睡不着,思索要不要继续养鸡?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因为他相信,“鸡”会还会再来的。
很快,农文东调整好心情,东借西凑,踏上筹资重建鸡场之路。不甘心小打小闹的他,2010年又投入30多万元建起一个占地30亩的标准养鸡场。随着养鸡经验越来越成熟,农文东“生态鸡”不仅在当地出了名,而且附近乡镇以及龙州、天等等地客商也慕名前来购买,供不应求。
这几年,农文东出售的“生态鸡”收入增加到8万元。同时,农文东还增加了培育鸡苗的项目,4年来,他已经销售鸡苗数十万只。
当笔者问到创业成功后接下来新的一年最想干什么?淳朴的农文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月村里集资建设文化舞台,我自己捐了3000元,年后计划把1000多只鸡苗扶持给周边村屯的困难户饲养,带动周边百姓加入家禽养殖行业。”
新闻推荐
大新讯近日,桃城派出所便衣民警在大新县城桃源路巡逻时,发现有许多人员在桃源路一家食品店出入。民警发现,这家食品店两边卷闸门紧闭,无法看清屋内情况,紧闭的卷闸门内传出...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