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大新县各地农民开展春耕工作的繁忙季节。4月6日,笔者在大新县榄圩乡采访时看到:机耕、种蔗、种瓜、种草、施肥……广袤的田野上繁忙的春耕场面正奏响着一支支生机盎然的春曲。
当日上午8时,在大新县榄圩乡荣合村三合屯3000亩甘蔗“双高”基地上,到处闪动着忙碌的人群:分地的,种蔗的……在地头的一棵龙眼树下,几个乡干部围着两台手提电脑,根据电脑里存放的地形图进行模拟分地,然后交由分地工作组按照抽签实地给村民划线分地……
村民马利国抽到的是7号票,只见他站在地头,一边用手机联系机耕员,一边等着工作组给他划地。马利国一家有6口人,每年种三四十亩的甘蔗。“现在搞甘蔗‘双高\’基地,不仅地块增大了,路又通到地头,生产效率提高了一两倍,收入也一定增多了。”马利国告诉笔者说。
时近中午12点。乡长黄海明与几个乡干部正想回去吃午饭。当他们路过一块甘蔗地,看见一位中年妇女还在地里顶着烈日种蔗。黄乡长对几乡干部说:“我们给她帮一把吧。”说完,他第一个走进地里,抱起地上的蔗种,沿着沟行一根根地摆放。其他干部纷纷走进地里捋起袖口干了起来。
这时,75岁的马玉孙老人正好路过。看到这情景,她竖起大拇指对笔者说:“现在的乡干部真是好样的!自春节后他们就一直驻扎在村里,帮助村民测量甘蔗地面积,帮助土地整治、分地,他们连个星期天也不休息啊!”
在上吉村一个山拗里,方扬龙开发的300多亩生态农业一派生机盎然!100多亩的西瓜和40多亩的黑皮冬瓜绿油油的一片。一台机耕机正在耕地开行,20多名农民正在种茄瓜;东边的山脚下,一台钩机正在挖鱼塘,几辆拉运泥土的车子正忙着将挖上来的泥拉走。
今年70岁的老方谈起致富经来,他滔滔不绝:“去年下半年种10几亩的白皮冬瓜,一亩地有6000块钱进账。今年我已种40多亩的黑皮冬瓜,下半年再种白皮冬瓜。如果与去年的白皮冬瓜一样价,我老方单是黑皮冬瓜这块就赚翻了。除了黑、白皮瓜,我还种有100多亩的西瓜和茄瓜。全部用滴灌,省工省力。”说着,老方拿出一截水管,将水管往地头的水龙头一套,一拧,然后打开龙头,水马上“哗啦啦”地喷出来,白花花地洒向绿油油的黑皮瓜苗。
一阵“隆隆隆”的汽车马达声传来,老方指着扬着尘土远去的汽车说:“我还挖鱼塘养鱼,在山脚下种草,山上养羊,搞立体种养。今年全部投入60多万元,到今年秋天,只要收入能翻一倍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正隆村村支书黄伟业的家,两个村民一边跟他喝酒,一边向他讨教有关养羊的技术。“黄支书,你今天不把你的养羊经全掏出来给我们,你可要把你家里的酒喝完!”村民大声对黄支书说。
正隆村地处穷山恶水,经济十分落后,全村经济收入基本上靠劳务输出。为了改变家乡这一落后面貌,自从担任村支书以后,黄伟业就一直关注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寻找适合本地的种养业。只要县里有办科技培训班,黄伟业都参加,他还经常到县城书店去看或者买有关农村致富方面的书籍。看的书多了,黄伟业决定动手实践从书上学到的东西。结合本地实际,黄伟业认为,山多地少的正隆村最适合养殖的是羊和牛。
2014年6月,黄伟业通过货款买来22只母羊和一只公羊。不久,母羊就开始陆续下崽,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0多只。现在头胎羊已经长到30多公斤。看到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羊群,黄伟业笑得合不拢嘴。
“传统的养羊方式是放养。我决定改变这种养法,一半时间放养,一半时间圈养。虽然两个小孩已经外出工作,家里只有我夫妇俩。但是,我今年仍然租种了5亩地种草,计划扩大羊圈,争取发展到300只羊左右。同时,成立正隆村养羊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也发羊财!”黄伟业说。
“好,黄支书,我们跟定你了,要发大家一起发!”
“哈哈哈!”屋子里传一阵爽朗的笑声!
新闻推荐
大新讯为切实做好新农保惠民实事,确保参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给参保群众吃颗“定心丸”。宝圩乡新农保工作关口前移,把参保群众的参保缴费情况、待遇领取情况、新农保政策...
大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