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城出示别人复印给他的赵氏族谱和他编撰的南坡逢鸡村山院屯赵氏族谱
□本报记者 喻武强 通讯员 梁明清 文/图
从靖西县南坡乡政府出发,开车沿着一条狭窄的山路行驶半个多小时,便到了果仙村马乐屯。这里四面环山,绿树成荫。山脚下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建满了两层楼的楼房,这里居住着40余户赵姓人家。每当清晨和傍晚,有农夫牵着马儿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马铃声响起,村庄上炊烟袅袅升起,一切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在南坡乡,不止是马乐屯有赵姓人家,马雅、逢鸡两地也有。据南坡乡这三个屯的赵氏家族后人介绍,他们原本属于同一族源。根据相关族谱记载和长辈们的口耳相传,他们均有共同的祖先——赵奇隆、赵奇盛等三兄弟。在采访中,南坡赵氏家族后人均称,当年他们的祖先赵奇隆等三兄弟携家人在明末清初时从天等、大新一带迁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从天等、大新一带迁到靖西县南坡乡?是为躲避战乱还是另有原因?
祖辈逃荒数迁徙 择水而居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崇左市大新县龙门乡闹饥荒,我们的祖先就从龙门乡一路迁徙,先是到足满,而后又迁往陇贺,再到弄散、弄作,最后在南坡乡扎根定居了。”马乐屯的几个赵姓老人聚在一起,跟记者讲起了他们祖先搬迁至此的原因。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父辈曾告诉他们,祖辈的数次迁徙是为了寻找到更好的平地和水源。“刚开始是迁到足满,但是他们居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足满这个地方,看起来平地很多,但实际上地底下有很多溶洞,经常出现地表塌方现象。为了生计,祖先就从足满迁到了陇贺。”其中一个老人告诉记者,搬迁到陇贺之后,他们又发现陇贺水资源奇缺,不适宜生产生活,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再次迁徙到有些小泉水的弄散。“在弄散住的时候,我们祖先又发现一个叫做弄作的地方,那里泉水很多,比较适合居住。于是没过几年,他们便又搬迁到弄作去居住。”屯里老人详细地跟记者讲述了祖辈们的迁徙之路,他们告诉记者,在经过反反复复地寻找之后,他们祖辈就一路迁徙到了现在的南坡乡了。
“虽然我们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这里有山有水,也有一块很平整的地,居住环境还是蛮好的。”如今,村中的老人们都很满意祖先曾经选择的这块地方。“这里空气好,风景也挺美,年轻人出去打工,我们这些老人就在这里种些玉米、水果、养些桑蚕,日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
据南坡乡宣委介绍,马乐屯虽然只有不到40户的人家,但是目前已经出了4个大学生、2个老师。而马雅村赵氏家族曾出过一个县长,逢鸡村也有不少赵氏家族的人当上了老师。“这几个村的村民很少出现闹事、打架的现象,所有这些,都跟南坡乡的赵氏家族重视教育,有着不与人争的平和心态有关系。”
多次寻根未果 盼知情人提供线索
“我们是手记的族谱抄本,内容不够详细,只知道老祖辈是从大新一带迁过来的,能追溯的老祖辈的字派是奇、振、仕。要想续上族谱非常困难。”马乐屯的老人翻着记载着祖辈信息的笔记本说道。
老家在逢鸡村,现在在靖西一中任教的赵运城也有同样的烦恼。
赵运城非常好奇自己祖先的迁徙之路,从2011年开始,每到寒暑假,他就会约上南坡乡的其他几个赵氏家族成员一起出发,赶赴大新或天等去寻觅祖先曾经呆过的地方,想续上一份完整的族谱。“我们这里记载的最早的就是‘奇\’字派,接下来是‘振\’、然后是‘仕\’。如果能在大新找到这几个字派顺序跟我们一样的,就能完整地续上族谱。”
“这几年来,我们走过大新的很多村屯,每到一个村屯,就会去问人家这里有没有赵姓人家。”赵运城说,当别人说出哪里有赵姓人家时,他都非常激动,马上就驱车赶过去,然后找到他们,要求他们给自己看他们家的族谱,甚至有时候还希望他们带自己去他们的祖坟那里看看,希望从族谱和祖坟那里寻找到自己祖先的痕迹。
“有一年,我们到天等的龙茗镇去寻根,有个村叫三北村,那个村全部都姓赵。”赵运城跟记者讲起了他曾经一次寻找祖辈足迹的经历。“他们有一份家族比较完整的祖传族谱,主人被我们的执着感动,便复印了一份让我们带回来。”赵运城指着手中的那份族谱复印件跟记者说,“喏,就是这一本。”
每次带着希望去寻找,但每次都失望而归,赵运城并不气馁,他告诉记者,他将会坚持寻找下去,直到能续上一份完整的族谱。“甘肃是我们赵氏祖先的发源地,下次,我要去甘肃走走,说不定能有所收获。”此外,赵运城希望知情人士或者是同族人能多提供些相关信息或线索,帮助他们续上一份完整的族谱,圆上他们的寻根梦。
新闻推荐
孟麻边境景区大门德天瀑布孟麻边...
大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