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凯旋 见习记者黄艺旬 通讯员黎佳鑫
在病人眼中,她温声细语,医术精湛,用心给予每一位病人精心的治疗。
在同事眼中,她可亲可敬,工作负责,是一位让人钦佩的女医生。
在家人眼中,她尊老爱幼,是一位好女儿、好母亲。
她就是崇左市人民医院肾病免疫内科副主任医师——韦小红。
1998年,她从医科学校毕业至今,已从事医务工作17载,作为医院技术骨干,韦小红胸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信念,任职以来,诊治患者近2万人次,抢救重症患者100多人次。
目前,她负责的科室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达1000人次/月,工作成绩得到病人医院领导同事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用心去治疗每一位病人,这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面对记者的采访,韦小红说道。关爱病人如同家人
2010年,韦小红从大新县人民医院调任至崇左市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她积极主动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认真接诊、治疗每一位患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慢慢成为了肾病免疫内科技术骨干。
2013年10月的一天,韦小红接诊了一位身患尿毒症的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他的左前臂有着触目惊心的伤口,面如白纸。韦小红立刻明白,小伙子的病情复杂,情绪不稳定,在随后的诊疗中,韦小红密切地注意着他的情况。
经了解,小伙子是大新县人,就诊的前一天因为怀疑病情合并甲亢加上经济贫困无力支撑治疗费用等原因,一时万念俱灰,竟选择了割腕自杀。韦小红心想,小伙子还这么年轻,一定要竭尽全力救助小伙子。小伙子进行完血透后,已接近晚上,由于视力模糊,体力不支等原因无法行走。韦小红和值班的同事为小伙打来了饭,并且将他安顿好,照顾他休息。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韦小红和同事一起对小伙子进行心理疏导,详细解释病情,做各种各样的相关检查,让小伙子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韦小红说,肾病的治疗既耗时又耗钱,这样的病患接触不少,多数是因为家庭贫困被失望的心理打倒,所以每次诊疗时,他们都从患者的利益出发,照顾到患者的心理,尽量使患者用最少的钱来控制病情。
随着医院医疗条件的优化,韦小红将熟练掌握的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灌流等应用在肾病领域,并创新在非肾病领域的应用,如应用于急性中毒、顽固性心衰及肝性脑病等,治疗效果较好,也受到同行的肯定。工作虽然累但付出是值得的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韦小红也非常注意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在平时查房时及病人出院前,韦小红都会召集大家进行集中讲课,运用投影向大家展示肾病防治的重点,发放小册子让大家了解肾病的危害。
每次下乡义诊,韦小红尽可能大范围地利用时机对大家进行健康宣教。“因为肾病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较严重,所以我建议普通常规体检中,加强对于肾病的检查。”
“在肾病的治疗过程中,疗效较慢,病人有时候无耐心,也存在着治疗的误区,例如试图依靠副作用不明确的中药治疗也会加重肾病,因此肾病需要专科专治。”韦小红说道。
为了提高医术,韦小红花了许多时间呆在病房和诊疗室,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更多的治疗经验。她曾经一个月中有17个夜晚都呆在血透室。谈到家人是否支持她的工作,韦小红说:“女儿已经十岁,但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基本上是我出门时她还没醒,我回家时她已经睡着。”但让她感动的是,全家人一直以来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在家里让她多休息,少做家务。
“医生这个行业,累是肯定的,但是看到病人病情好转,高高兴兴出院,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打心底高兴。”韦小红说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记者采访时,韦小红刚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回来不久。“作为医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才不会落后。”她微笑着向记者介绍着进修学习的情况。“在广东学习,最大的感触是,管理方面需要借鉴。例如对病人的管理标识问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们细心极了,对于每一位病人手术前不能吃什么,需要检查的前一天需要注意什么,都一一标记好,非常的细心和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韦小红说,尽管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但只要一有机会,她都会到外地的医院参观学习,一来学习先进技术,二来学习管理经验。
韦小红说,每一次的进修学习,都是在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及讨论活动,努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主持参与多项市级科研项目,并不断总结自己,笔耕不辍,自2010年以来共撰写了学术论文5篇,综述一篇,先后发表在《中国药物经济学》《世界临床杂志》等杂志上,受到专家的赞赏和肯定。
“工作总结和论文的发表,是作为总结和心得大家分享,互相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这也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所在。”韦小红说道。
新闻推荐
9月3月,驻大新县边防某连组织全体边防官兵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通过观看,激发了官兵保卫边疆的信念和热情。图为...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