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黄德民
如果没有一块刻写有“叫汉”这两个字的大石墩立在公路的叉道口,还有一条用拱形的竹片做成篱笆镶在两旁的公路延伸进树林里,人们很难想到,在这片树林里“藏”着一个美丽的生态山村——大新县恩城乡叫汉屯。
披着夕阳的余辉,我乘坐的汽车沿着平坦的水泥路驶进村里。公路两旁是一片茂密而又高大的龙眼树,清新的空气从敞开的车窗“咝咝”地吹进车厢内,让人心情顿觉惬意。汽车行驶了几分钟,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在一片宽阔的林间平地,错落的几栋楼房映入我们的眼帘,叫汉屯到了!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村,全屯只有11户40人口。村子不大,但小巧玲珑。村民在东西两边建房,留出南北一块宽敞的空地。除了村中道路用石板铺砌外,还用石板铺砌出一个个方块,有的方块上种龙眼、木菠萝等老树,还有芭蕉园。树荫下、竹林边,摆放着一些运动健身器材,几个刚放学的小学生正在做健身运动,不时传来一阵阵愉快的笑声。村西有一棵290年树龄的人面子树,树茎直径约3米、树冠达30多米,像一个高大伟岸的“哨兵”,守护在叫汉的村西头。站在村中,举目四顾,整洁的叫汉屯就像摇篮里的小婴儿,显得安祥宁静!
叫汉屯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村民赵世伟的家是两间两层半欧式风格的楼房,门前的亭子两根柱子是用汤金的马赛克贴面,黄澄澄的,很吸人眼球。今年他家新开农家乐,有3个房间5个床位。除了赵世伟家,还有几户人家也正在装修。经联社主任赵奇武告诉我,叫汉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千方百计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乡愁”。除了村中的“石板路”,村中一座三间两层的旧式壮民族建筑瓦房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目的是让前来叫汉的每一位游客睹物思情,去追寻叫汉屯远逝的古老记忆……
去年,叫仅屯已经“融入”凤凰岭特色农业园的园区。该屯400多亩地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租给一个外地老板种植“澳州坚果”,还有100多亩村民自己种植柑桔、火龙果等。在叫汉屯,村民一年有4份收入:土地租金、种果树、开农家乐、在家门口给老板打工。在村头,笔者遇上了今年74岁的胡开梅老人,她刚从地里回来。她笑着告诉我们说,她今天去帮老板育树苗赚钱去了。
在村西头,有一条通往凤凰岭特色农业园的石板路。迎着凉爽的晚风,我走在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小路上,两旁依然是郁郁郁葱葱的龙眼树林。树上的松鼠嘴里发出“吱吱”的叫声,“嗖”的一声,动作敏捷地从这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树林里,各种野花遍地开放:米口袋、百日草、曼珠沙华和曼陀罗华花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这里一丛,那里一簇,争相开放。目之所及,无不让人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词句来。摘下一朵野花,闭上眼睛,用鼻子闻着它的香气,心中便有了“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的感慨!
走到石板路的尽头,凤凰岭特色农业园映入眼帘。园里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在一个种了3年的沙糖柑果园里,果实挂满了枝头。村民告诉我们,两个月后,这批果就可以上市销售了。随着凤凰岭特色农业园开发,游客将纷至沓来,叫汉屯这个昔日“养在深闺”的小山村,将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
新闻推荐
苏志球在大新县武姜村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要求 确保调查不漏一户不缺一人
本报大新讯(记者辛晓敏实习生李剑玲)11月5日至6日,市政协主席苏志球率队到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抽查核实及驻村蹲点工作。苏志球要求,要全面统筹,坚持进度...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