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世鹏在精选茶叶。□本报记者何凯旋文/图
提起“90后”,很多人会想到“叛逆、娇气、个性”等代名词。然而,姑辽山上的“90后”茶农农世鹏却令人刮目相看。2013年,他放弃了城里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到偏僻的家乡,接手父亲的茶厂,当起茶农。他的回乡,给墨守成规的村民带来了许多新点子,让村里的姑辽茶产业更为生机勃勃。
13日,记者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颠簸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扶绥县东门镇六头村姑辽屯。当记者敲开农世鹏家门时,农世鹏正和妈妈一起用揉捻机揉茶叶。对于制茶工艺,农世鹏早已谙熟于心:“茶叶的制作需要经过精挑细选,这只是制茶工艺里面的一道比较重要的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是深有考究。”
今年24岁的农世鹏从小生长在姑辽屯,热爱劳作,学生时代,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帮父母干农活。2013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辞去外省的工作,专程前往广西桂林制茶研究所学习制茶,掌握了一手制茶的好技艺。学成后,他回乡接手父亲的茶厂,同时帮助村里的茶农制茶、销茶。“回家当茶农,很充实!”
姑辽屯是扶绥的一个边远山村,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异常艰难。近年来,当地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姑辽茶树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农世鹏家是整个东门镇乃至扶绥县的示范种植大户,包括野生的姑辽茶树在内,有2000多株,目前已用他父亲的名字注册了“宏彰姑辽茶”商标,每年收益20多万元。不满足于现状的农世鹏接手父亲茶厂后,暗下苦功谋求新发展。
农世鹏心里明白,只有好茶才能卖出高价。红茶制作从“萎凋”“揉捻”到“发酵”“干燥”的道道工序,农世鹏不敢有一丝马虎。特别是清明时节,茶农每天的采茶量有的多达上千斤,他经常要加班加点地通宵制茶。除了为自家制茶,他还主动帮助村里的茶农加工茶叶。“这孩子真不错,每次找他帮忙,从不推脱。”茶农李大妈对农世鹏赞不绝口。
制好茶后,农世鹏也没闲着。每隔十天半个月,他便带着制好的茶叶到各地门店跑销路。“我利用以前外出打工时积累的客户源,带上这些茶叶亲自上门推销,拓展了不少销售渠道,茶的销路越来越广,订单一笔接着一笔。”农世鹏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村民们拓宽销路,增加些收入。
“目前,我们的茶叶销往福州、连江、江苏等地,还经常有顾客打电话来订购茶叶。”农世鹏说,采茶技术的好坏会影响茶的品质,因此,下一步,他打算请安溪采茶师傅来教村民采茶,提高姑辽茶的品质。
新闻推荐
▲5月1日,在扶绥县东门镇六头村姑辽屯茶园里,游客正在体验采茶的乐趣。今年“五一”期间,前往扶绥县六头村姑辽屯、渠黎镇笃邦村、吉到社区、渠仔屯等新农村观光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假日“村”游成...
扶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