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讯 (特约通讯员 卢文斐)东罗镇都充村是扶绥县2016年列入预脱贫摘帽的6个贫困村之一。该村辖5个自然屯,共624户25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贫困人口115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扶贫工作。目前,该村对照“十一有一低于”验收标准已全部达标,在全县率先完成整村脱贫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脱贫攻坚总目标。
该村“早”字当头,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该村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多次召开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构建协调互动、上下联动、正面引导、突出重点的宣传工作新局面。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以及“七一”建党节等节假日,通过慰问困难留守妇女和儿童,慰问困难老党员、贫困户等形式积极宣传脱贫攻坚大政方针,动员全村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为贫困户分忧解难。据统计,今年以来,都充村利用“两学一做”、农村“党课”、进村入户宣传、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活动10多次;举办脱贫攻坚文艺晚会、播放电影、举办篮球赛等文体活动5场,悬挂横幅15条,宣传海报30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册),利用镇党委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短信500条,知晓群众1600多人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了合力。村“两委”成员耐心细心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及时向群众反馈大家最关心事情。村支书自觉、主动、义务开启“白加黑”“5+2”模式,把村委办公室当作自己的家,宁可落下自家农活也不落下扶贫工作,“只要看到群众一天不脱贫,就一天也不能清闲下来”成为他常挂嘴边的话。村第一书记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通过对“三类”人员走访、落实“三个”会议,坚持群众不脱贫、工作不脱钩、队伍不撤离。第一书记与村委班子目标高度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提出了“村委村民小组帮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省一点,发动社会帮扶捐一点”的都充村危房改造模式。目前全村已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6户,即将施工或正在施工并确保能在年底前完工的有4户,完成1户贫困户的房屋整体维修,4户贫困户纳入2016年第二批危房改造的范畴,确保了全村所有贫困户今年实现有稳固的、面积达标的住房目标。
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该村着力抓好结对帮扶的落实。一是贯彻落实“4321”干部帮扶要求和“一帮一联”工作要求。该村共有35名市、县、镇干部结对帮扶,帮扶35户贫困户,联系21位贫困学生。二是认真落实“三个至少”常态走访机制。要求各帮扶责任人按照每周至少电话联系帮扶1次,半月至少到户走访帮扶1次,每月至少阶段分析增收成效1次。三是帮扶责任人入户切实做到“三个讲清楚”:把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和要求讲清楚;把村集体和贫困户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讲清楚;把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医疗救助、教育帮扶、低保兜底等帮扶措施讲清楚。四是确保“三条红杠子”:确保贫困户和帮联系人相互认识、人和名字对得上号;确保能联系到贫困学生所在学校、年级、班级、班主任等基本信息;确保产业扶持帮扶到底,不出现“猴子摘玉米现象”。
与此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创造更大的效益。一是争取到自治区水库移民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万元,为下一步引进泰国辣椒种植等产业发展,打造都充生态果蔬集中连片灌溉示范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镇党委、政府引导都充籍养牛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目前已成立都充养牛合作社,已落实69亩养牛场地和150多万元投资资金,合作社21人中有16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争取到自治区水库移民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支持完成1个便民码头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硬化巷道4.5公里,建成篮球场2个、屯级办公场所2处。四是发挥该村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利用客兰水库优美自然风光的资源优势,实施观光、采摘、饮食等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全村群众参与,进而带来旅游收入。目前,已完成旧屯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目前,该村35户贫困户中已有21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享受“雨露计划”优惠政策5人,新申请获批和落实残疾人生活补贴6人,申请移民易地搬迁16户65人,全村已完成发放小额信贷21户116万元,分别用于危房改造、种养殖和委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同时,在挂点帮扶贫困户后盾单位主动履行帮扶职责,累计为都充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万多元,为贫困户产业扶持、增加家庭收入来源、实现增收脱贫注入新鲜血液;为所有贫困户购买鸡苗合计2500只,投入资金3.15万元,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全覆盖。
新闻推荐
扶绥讯今年以来,扶绥县柳桥镇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实效。制定学习计划,抓好学习教育。该镇紧紧围绕“两学一做”这个主题,组织党员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