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新闻 凭祥新闻 扶绥新闻 宁明新闻 龙州新闻 大新新闻 天等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崇左市 > 扶绥新闻 > 正文

山歌敬献“贝侬”听

来源:左江日报 2018-07-15 10:25   https://www.yybnet.net/

□罗瑞宁

这里是天下山歌眷恋的地方。千年以来的历史变迁,不变的是青山秀水,沉淀下来的是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

甜乡的歌坡

岭南大地,木棉花怒放。有花开的地方,自然情歌流溢。左右江流域地处岭南腹地,骆越祖先早早在这一片土地上耕耘,正是他们开创了辉煌灿烂的“那”(稻田)文化。先祖们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穿,依“那”而乐,以“那”为本;他们感春而动,祭祖敬神,以歌择偶,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相互习染,传承至今,终于产生了一个以“赶歌圩(坡)”“唱山(情)歌”为主要内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民族民俗文化狂欢节――“三月三”。

壮家人天性热爱自由,自古喜欢歌唱,这不仅是口口相传,更是在历史资料中也有着明确记载。远的不说,仅近代人刘锡蕃编写的《岭表纪蛮》一书,里边就有这样的一段有趣记载:“予友林君壮国,恢豁豪迈,善口辩。一日,借予赴凌云,至谋隘,备甚,止树荫休息。遇壮妇(壮族妇女)耕作,林以歌挑之,壮妇随声应答,双方立刻发生剧烈歌战。结果,林竟败北,狼狈而行!壮妇自得甚,复以歌嘲之曰‘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千八万箩;同治十年涨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予闻之,不觉大笑。”

位于岭南粤西腹地左江之滨的扶绥,更是一片歌的海洋、情的世界。扶绥籍著名散文家凌渡先生在他的成名作《故乡的歌坡》中曾有这样的笔墨:“……乡亲们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春天,歌从绿茵茵的稻田中飞起,和白鹭比翼飞上蓝色高空;夏天,歌在山中成熟的花生地里飘扬,在山谷中间回荡;秋天,歌和金色的稻浪起伏;冬天,歌和柴草一起装进牛车,拉回村里……”一篇陶渊明也写不出的壮家版“桃花源记”!只可惜,凌作家所写的,那已经是他小时候的事了。光阴荏苒,扶绥的歌坡,现在怎么样了呢?

“歌坡”相会,以歌传情,这是甜乡扶绥悠久传统。所谓“歌坡”,它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当地百姓根据约定俗成依时依地举行的山歌对唱。这个依时一般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前后;而依地,一般都是田头峒边略有坡度的旷野处。那里或天桃飘香,或榕荫覆盖,尤其是“三月三”时节,处处都是鸟语花香。每到“赶歌坡”的日子,尤其是需要找对象的年轻人,人人穿上节日盛装,从十里八村前来汇聚。他们或三五成群,一起唱“欢”;或一男一女,单独对唱;四处情歌缠绵,不绝于耳。当然,来到歌坡更多的则是自己不唱,而专事围观“捧场”而已――这些人听“欢”听“唱”、品尝美食、把酒言欢……一派喜气祥和的节日景象。

文革时期,扶绥的歌坡跟壮乡其它地方一样曾被当成“封建余毒”而遭全面禁止。但壮家人喜欢唱歌的天性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改变。春潮涌动的新时期到来之后,壮乡的歌坡很快又四处嘹亮起来。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壮乡的歌坡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样的情况,甜乡扶绥更不会例外。

三姐仙坟

说到歌坡,其中还有一段与扶绥人有关的“民俗文化学公案”。这就是“歌仙刘三姐及其故乡问题”的悬案。

据资料记载,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早在唐代已经在广西各地流行。刘三姐到底是广西哪里人?这样具体的提问一开始似乎无人感兴趣。但如此的一个问题后来的确变成了广西民俗学上一段众说纷纭的“公案”。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刘三姐》一举成名之后,人们开始问询这样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的答案当然只能是吱吱唔唔,语焉不详。说是桂林阳朔人。证据是当年阿牛哥与刘三妹曾在其下面唱“藤缠树”的那一棵大榕树至今还婆娑在那里。这样的证据显然过于牵强,不能让人信服。再后来,随着文化寻根热潮兴起,人们对于刘三姐故乡的疑惑,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高涨。因为众多好事者刨根问底使得这一悬案的回答再一次新鲜出炉――广西河池宜山下枧河是刘三姐出生的地方,而其下游的柳江是刘三姐骑鱼升天的地方。于是,宜山与柳州是刘三姐故乡,这样的说法一时间几乎成为定论。但突然间,扶绥人跳出来了,说刘三姐的故乡既不是宜山也不是柳州,而是自己的家乡扶绥,具体地点就是扶绥县渠黎镇新安村。这是一个左江岸边上的小村。他们还灼灼其言:“刘三姐最后也不是骑鱼升天,而是歌竭死于左江下游的扬美。她死后芳魂不散,又在自己的家乡新安村留下了仙坟,以招引后人。”

渠黎镇新安村有一座石山,屹立在左江之滨。它酷似一尊古老的塔,悬崖陡壁,略向江面倾斜。靠江边有一石洞,洞口有一个圆圆的石墓。从墓顶往上看,在悬崖中间,有一条长长的滑痕对准着石墓。滑痕两边,各有两条两丈余长的白壁和黑壁,看上去犹如一黑一白两条头巾。在河滩对面望去,显得更加逼真。这石墓,就是扶绥人所说的“三姐仙坟”了,而这“头巾”据说就是三姐生前佩戴过的遗物幻化而成的图案。

跟所有的三姐传说一样,新安村的三姐同样生来善唱歌。她的歌声唱出了贫苦百姓心中的不平,以及村里年轻人对于爱情的向往。但这却引来村里的财主老爷们的污蔑。他们说三姐败坏风俗,是不可饶恕的“歌妖”,扬言要依照族规进行处罚。三姐的哥哥害怕受到牵连,千方百计刁难她。曾让她在一天之内插完一大块田的秧苗,否则连饭都不给吃。面对哥哥的霸道,三姐却安然自在。她坐在田埂之上放开甜美的歌喉,引来众多年轻人跟她一起歌唱。之后这些年轻人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帮三姐把田全部插完。三姐的哥哥很是无奈。三姐唱歌的美名由此传开,很快招来了远方城里的陶李罗石四大秀才。他们满载歌书沿左江乘船来到偏僻的新安村河段找三姐赛歌,结果自然是酸秀才们落败而逃,整船的歌书被抛入河中。三姐从此在城里城外获得了“歌仙”的美誉。本地豪绅听说三姐歌甜貌美,于是派了媒人上门提亲。三姐的母亲与哥哥当然是满口答应,三姐却坚决不答应,她还以歌骂走了媒人。本想借妹妹捞一大笔钱的哥哥气急败坏,决定狠心除掉不听话的妹妹。趁妹妹上山砍柴的时侯,他把她推下了悬崖。但三姐并没有被淹死。相反,借助于一团开花的树藤,三姐悠然稳坐江中,逐浪漂流。三姐一路歌声不断,一直漂到了左江下游的扬美,终于歌竭沉江,永远离开了人世……如今,扶绥县渠黎新安山歌高昂;而南宁石埠扬美山歌嘶哑,个中原因,就跟当年三姐这一段遭遇有关。

扶绥人说,以上才是刘三姐故事最初的版本,别的都是改编,甚至是盗版。其实,你真的不要认为这仅仅是扶绥人的“狂妄掠美”。他们言之凿凿,自然存在一定道理。著名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就曾对这一段民俗公案进行一番探究。“广西处处是刘三姐的故乡”这话不假,但最早把刘三姐从口头传说中的“歌仙”变为具备现代传播价值意义艺术(舞台、银屏)形象的,的确得归功于扶绥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扶绥本地的一名作者(佚名)就写出了原创的《刘三姐》剧本。剧本完成后送到了自治区某文化主管部门。因为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刚刚成立,各方面百废待兴。如此一名地方作者的剧本在当时自然很难有人给予认真翻阅,更谈不上进一步编排演出。剧本自然而然被压在有关部门某位编辑的案头之下,寂寞不堪。后来几经转手,剧本被河池宜州人拿去。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撮合下,宜山与柳州分享这一个扶绥佚名作者写的剧本,他们编排出了最早的《刘三姐》彩调剧,后来享誉全球的电影版《刘三姐》又在彩调剧的基础上改编拍成。

如此,从文化寻根上说,“三姐的根”在扶绥,这在一定程度是必须给予明确的。当然,三姐的歌魂早已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四处播撒在壮乡的土地上。在“刘三姐故乡悬案”这一问题的看法上,还是扶绥本地作家陈月莲说得好:“广西是山歌的海洋,三姐是广西的,广西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三姐的故乡。”

注:“贝侬”是壮语,代表“兄弟”的意思。

新闻推荐

向世界讲述花山之谜——记崇左市文物管理局局长陆桂芳

广西日报记者莫迪两年前的7月,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被称作“无字天书”的千年花山岩画走向世界,她在土耳其伊...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海选投票名单2018-07-13 17:16
猜你喜欢:
评论:(山歌敬献“贝侬”听)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