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莫迪通讯员李志和
9月16日,星期天。“吃完饭后,爸爸就送我去学校,星期五再接我回家。”扶绥县龙头乡坛龙村李志业的女儿李少丽挺开心。
她在龙头乡中学寄读。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年,上下学都是独来独往。今年春节后,父母在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在龙头乡,像李志业一样就近到园区务工的有200多人。一到上下班高峰时段,在往返村里和工厂的路上就出现一幅“骑行军”的图景。
“白天上班赚票子,晚上回家陪孩子”,好日子的背后,是当地多年坚持工业强县,在就业岗位稳增的基础上实施“一户一薪”,下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争当排头兵底气从哪来
作为农业大县,扶绥甘蔗种植面积与产量在全区首屈一指。而自2013年起,财政收入超10亿元,主要功劳是工业增长。
工业不是这里的传统。
改变始于海螺水泥等大企业的引进。由此该县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
因为大抓工业,当地经济总量迅速提升。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69亿元,财政收入13.96亿元。从今年起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进入全区“三甲”,争创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
争当排头兵的底气是产业园区的风生水起,工业“树”、产业“林”正在形成。
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和山圩产业园等3大园区相继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家。
在空港扶绥经济区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园,金冠食品年产5万吨糖果生产项目投产,使“糖都”不产糖果成为历史,糖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位于山圩产业园的理昂生物质发电公司让记者见识了什么是变废为宝。项目利用当地废弃树皮、甘蔗叶等农林废弃物作为燃料焚烧发电,产生绿色电能,利用高温余热为园区内木业企业供热。
南国铜业一期年产15万吨铜冶炼项目将于今年11月投产。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并不外排。据公司副总经理吴少华介绍,投产后按现有市场价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上缴各项税费约12亿元,同时可安排1200人就业。
底气还来自“说了定、定了干、干得好”的实干作风。
原渠黎镇党委书记黄海生,5天时间完成1万亩土地流转,促使崇左市最大工业项目——南国铜业项目顺利落户,2017年7月被提拔为县委统战部部长。就任后,又成功引进国内食品龙头企业达利集团落户。
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激励着全县干部队伍苦干实干、奋勇争先。
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
一个细节,让来自东北的桂和堂中药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民感慨不已。
企业落户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管委会建起网络工作群,县长及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各企业主都在内。企业有问题困难,不用向职能部门汇报,直接发到群里,相关部门限时解决。
从今年6月起,这样的服务升级为专员负责。该县为每家企业安排一个服务小组,指定一名服务专员,明确与企业生产发展关系紧密的部门指定联系人,企业遇到需要办理的事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服务专员协助做好工作。
该县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让企业全身心投入生产经营中。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统一协调也在提升“质量”。(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走进扶绥海螺水泥公司控制室,仿佛置身咖啡屋,而楼下窑内垃圾不一会就处理完毕。项目主管丘永健说,坐在垃圾上喝咖啡也是一件乐事。
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技术去年9月在该公司正式启用,经水泥窑焚烧处理,除了金属类再利用,其余的成为水泥的原料。这一设备日处理垃圾200吨,满足全县需求。
由此,扶绥县实现了村收集、外包公司运输,水泥厂终端处理的模式、完成农村垃圾处理完整链条。这也是全区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运”政企合作(PPP)项目。
工业发展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水果挂满枝条,蜂蝶嘤嘤,鸟儿欢唱……走进该县东门镇那江村塔斗屯,宛如置身于百果园。“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水果。”塔斗屯群众很自豪。
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扶绥随处可见。
“一户一薪”稳增收
父亲残疾,母亲干不了重活,妹妹还在读小学,这让山圩镇那白村新那连屯的黄标很忐忑:外出务工,无法顾家;在家务农,一年只有两车甘蔗入厂。
今年5月24日,黄标终于解困。这天起,他到一公里外的木业公司开起了叉车,月收入超3000元。不仅如此,黄标还把“职业道德”挂在嘴边,从农民脱胎成了产业工人。
在山圩产业园的万名工人中,来自附近乡镇村屯的占多数。
他们成为该县“一户一薪”专项行动的受益者。该县提出,有劳动能力,且具备就业条件的每一户农村家庭,至少要有一个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转移就业获得稳定工资收入,达到有效的稳固增收。
“老百姓收入单一,增长缓慢,而园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县委办主任黄建辉认为,这为“一户一薪”推行提供了可能。
该县以“岗”的全面核查、“人”的全民动员、“技”的全免费培训、“职”的全实地安排、“留”的全方位服务为载体,以“每两月一次专项行动”为抓手,今年以来通过广泛入户动员,开展技能职业培训39个班次,帮助1225名贫困户在三大园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
支撑这一做法的是该县庞大的“就业服务交流群”,以人社、扶贫等职能部门为核心建立数据库,企业缺工与就业需求无缝对接,力争“村无闲人,企无空岗”。
截至6月,全县登记务工人数46913人,对于7万多农村家庭而言,“一户一薪”目标近在眼前。
这一做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转变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观念,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目前,全县农村闲散人员减少,打牌、赌博的现象大幅降低,贫困户装穷争利、不劳而获、“等靠要”等不良风气少了。
“‘一户一薪\’汇聚的正能量,下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县委书记罗彪说。
新闻推荐
关于召开广西扶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股东大会第八次会议的通知
广西扶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根据《广西扶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有关规定,经广西扶绥农村商业银行股...
扶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