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平
“大妹子,你的手指缝已开裂感染糜烂渗液。不过不要紧,用点药两三天就可痊愈。”11月11日,笔者来到龙州县皮防站门诊,医生陆伟义正给龙州镇河屯村一位姓农的女患者问诊。
这位女患者今年56岁,以种菜为业,她得这病已有7天时间,前两天经彬桥乡的熟人介绍知道陆伟义医术高,已为很多人治好了类似的病,这不,11日一大早卖完菜就急忙赶来了。
一句“走好”送走农姓患者后,陆伟义又迎来了另一位患者。患者姓秦,家住龙州镇百侬村,现年59岁。陆伟义分析病理,病人主要是因为体内过热而引发皮肤搔痒,建议暂不喝酒,不吃鱼、蛋、牛肉等,以免加重病情。陆伟义表示不是什么大病,用些药调养调养就可痊愈。同样一句“走好”送走了患者。
陆伟义,男,龙州县上龙乡人,现年58岁,龙州县皮防站医生、门诊部主任,先后在霞秀乡卫生院、上龙乡卫生院工作过,1995年调到县皮防站工作。
30多年来,陆伟义以“医者父母心”和高超医术,悬壶济世,救治了数不清的病人。特别是他长期从事麻风病防治,研究治疗良方,对龙州县麻风病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7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曾被中央文明办授予“麻风病人的好医生、慷慨助人的好大夫”,荣获2013年度龙州县第一届“十大先锋人物”——“公民楷模”称号。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人们对麻风病有一种世俗的偏见。
陆伟义1979年4月毕业于广西皮防院附设卫生学校,长期从事麻风病防治,目前是龙州县唯一一个麻风病防治专业医生。几十年来,他踏遍全县十里八乡,访遍千家万户,累计发现并治疗了200多例麻风病人,逐年提高了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治疗率,降低了畸残率,有效地遏制了该县麻风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原来还有两个专业医生,最近刚调走。去年龙州发现1例麻风病,今年没有了。麻风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防治。”陆伟义介绍说,目前龙州县对麻风病人采取“联合疗法”,就是3种药物一起连续7天服用即可令麻风杆菌丧失其传染性。由于发现了这种科学有效疗法,该县昔日的“麻风村”改名成了现在的“康复村”,目前已有40多名患者康复了。
尽管麻风病已可防可治,但这一群体仍很难被社会接纳。该县皮防站站长谭海宏告诉笔者,目前尚无专项经费用于麻风病防治工作。陆伟义医生坚持每个月到“康复村”2到3次,亲自查看患者康复情况,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没有什么“额外补贴”。
该站已有13年皮防经验的社防科主任周世荣医生表示,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消除麻风病危害。龙州县有像陆伟义医生一样优秀的人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任务。
陆伟义在坐诊的空隙时间向笔者透露,11月10日晚他还到县城南街帮助今年74岁的患者李大爷上药。据介绍,李大爷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目前一个人在家。老人得的是带状疱疹。现在主要用一种名叫“九里明”的中草药治疗,病情正在好转。除了看病,他有时还帮老人买菜。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30多年来,陆伟义一直坚守这一神圣职业操守,不论是坐诊时间还是休息时间,不管是上班时段或是下班时段,只要有病人来求医,他从不推托,经他救助的患者和生活困难者不胜枚举。“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值一提。”陆伟义摆摆手说。
采访结束时,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陆伟义没有说“再见”,而是使劲的挥手道别,也许这是他长期不与患者说“再见”形成的习惯和对自己医术的一份自信吧。看似无情却有情。(许志平)
新闻推荐
11月20日,龙州县纪检、检察、地税系统开展重走红军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温红八军革命精神,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先辈艰苦奋斗、深入群众、迎难而上...
龙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龙州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