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凯旋 实习生 梁宝艺 孔翰墨 文/图
在龙州这片革命故土上,诞生了许多为抗战与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先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其中,韦广修老人便是其中一位,他虽没扛过枪,也没有上过战场,但他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参与过土地改革,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韦广修老人现今居住在龙州县南街13号的一间三层高的楼房内,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却显得安静古朴。老人已年过九旬,但依旧精神矍铄,一谈起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话匣子便打开了。年少志高,瞒着家人,加入青干班
韦广修1925年出生在龙州县下冻镇布局村,读初中时来到龙州县一中就读,借住在兴仁街一亲戚家。那时候,土匪、国民党反动派活动猖狂,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去学校排查,土匪也经常烧杀抢掠。回忆小时候经常在街上看见无辜百姓被土匪打死打伤的场景,老人满脸感伤。
1948年,广西未解放,23岁的韦广修目睹国民党当局、土匪横向无忌,他在革命军人余克汉的介绍下,在龙州加入了青干班,这是一个培养进步青年给群众扫盲、参加革命活动的革命团体。
当时,韦广修家里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妹妹。他不敢告诉家人,一是怕家人知道了担心,不同意他参加革命工作;更重要的是,如果被国民党当局或土匪知道了,家人的安全就受到威胁。“家里人都不知道我去参加革命,我跟他们说,我去外面工作了。”老人说。
隐藏身份,英勇抗敌,做好宣传工作
在青干班培训结束后,韦广修被分配到下冻镇。他以老师的名义,白天教群众识字,进行扫盲工作;晚上,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普及民主政策,教群众唱革命山歌;同时积极宣传革命知识,分发革命宣传资料,鼓励更多人加入革命队伍。许多村民在他们宣传下,脱离了文盲,加入了革命队伍。
1951年,韦广修加入了广西省土地改革工作队。在南宁培训了一个月后被分配到南宁蒲庙镇的土地改革试点。当他们一行20多人向蒲庙镇赶去时,土匪袭击了蒲庙镇的土地改革试点。韦广修一行人到达后立即开展清匪行动。将土匪围困,其中一名土匪头子逃脱。
不久之后,韦广修接到群众举报,土匪头子躲到了山上,在山上盖了一间小房子。韦广修一行人立即采取行动,上山围剿土匪,可土匪十分凶残,在房子里负隅顽抗,开枪打死了一名战友,韦广修的右手也被击中,土匪再次逃脱。晚上,韦广修发现土匪已偷偷潜逃回小房子,便带人包围了土匪住所,可土匪软硬不吃,负隅顽抗。最后,韦广修带人放火烧房子,土匪逃出来,被韦广修一行人抓个正着。
像这样的剿匪行动,韦广修参加过很多次,每次他都冒着危险,走在最前面。不管路途多遥远,敌人多凶残,他都坚持将宣传工作做下去,壮大革命队伍。渐渐地,他从一个年轻的战士成为工作队里的骨干。“我在土地改革工作队里是小组长哩。”老人自豪地说。
“我哪都不想去,只想好好陪陪家人”
1952年,韦广修参加了“清匪反霸”运动,在运动中,韦广修经历了许多生死离别,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被杀害的老百姓不计其数。“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老人说擦着眼泪说。
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老人看见血都害怕,生病不愿意打针,也不愿意跟别人提起他手上的疤。长期的革命斗争给老人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后,韦广修拒绝了上级安排的南宁市邕宁区工作岗位,坚决要回到家乡。老人
说:“我哪都不想去,只想好好陪陪家人。”他当时瞒着家人去部队,没能在家人身边很遗憾。
韦广修老人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家人也受到韦广修老人的影响,现在家里已经有5名党员了。“爸是老党员了,又参加过革命,作为子女的我们感到很光荣。”老人的大儿子笑着说。采访时,老人还拿出土地改革时发的勋章给记者看,老人的妻子说:“这些东西他平时都是锁起来的,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60多年过去了,这枚勋章依然闪闪发光,老人摸着这勋章满脸自豪。这勋章记载着老人革命岁月的付出与贡献。
现在老人和妻子定居在龙州,身体还算硬朗。两个儿子经常抽空过来看望他们,老人很满足。老人说,他很平凡,不希望有人记住他,他只希望现在的人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好好生活。
图为韦老(右二)与家人合影
新闻推荐
龙州讯今年以来,龙州县检察院结合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要求案件管理科室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将岗位细化,通过设置“八大岗”,按照定岗、定人、定责的要求,构建案件动态监...
龙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龙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