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情园一瞥□本报记者 何凯旋 文/图
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把整个板其屯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炊烟袅袅,整个村落格外的静谧。曾经的板其屯,静美得令人神往。板其屯辖属龙州县八角乡箕斗村。
干净的村道,整齐的楼房,房前屋后栽种的各式植物,壮族风情园建设如火如荼。如今的板其,充满了新农村气息。
传统的文化是否与农村发展不可兼得?
“守护拥有历史底蕴的民俗,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壮族风情园就是最好的载体。”谈及生态乡村建设,箕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振回答得直接而态度明朗。“板其有悠久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浓厚,为保护好它们,我们力争把壮族风情园打造成集文化保护、特色民族美食及旅游为一体的充满壮族风情的壮寨。”
黄振口中的壮族风情园就坐落在村头。正在建设中的壮族风情园如同一位披着面纱的少女,依稀可以瞥见她的端庄。放眼望去,古色古香的木桥、壮族特色建筑的栏杆、凉亭,待做好河道引水就可以汲水滚动的水车尽收眼底。
悠久历史
板其屯地形像手指螺纹的“簸箕”纹,因此得名“板其屯”。
板其屯依山傍水,所依傍的山,近看像壮族未出嫁少女的刘海,秀气大方,远看像皇帝的帽子,金贵无比。建屯时,屯里人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
“板其屯村口有条溪流,村民起名为‘派浪\’,溪水清澈见底。一直以来,村民利用溪水灌溉农田,稻田丰收。清朝末期,板其屯是个重要的粮仓,期间出过几名秀才,因此有秀才村美誉。”黄振告诉记者。
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交趾时曾屯兵龙州,对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多有建树。100多年前,板其屯村民感念伏波将军平定祸乱事迹,在山上建设了伏波庙,用以纪念伏波将军并祈求庇佑,现伏波庙遗址仍在。但是因为文革时期遭到了破坏,庙宇有些破败。
“屯里村民至今仍保留着每年四月十四伏波将军生日这一天举办大型活动的习俗。如果能重修伏波庙,举办大型祭奠伏波将军祈福庙会,并打造成龙州最大的集体民俗活动,将会更好地发展与传承这一民俗活动。”黄振说。民俗浓厚
与许多地方每年到了节日之前赶制节日服装不同,板其还保留有壮族特有的土布衣,其颜色蓝黑深沉,质感古朴,仿佛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黄振介绍,屯里每月都会有壮族的特色节日,民俗文化保留得很完整。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春节,板其屯有舞狮、妇女挑新水、上山打柴等习俗;二月初二春龙节,这天板其屯群众开展舞龙、祭主活动,寓意雨季将到迎接龙王;三月初三扫墓节,群众杀鸡、猪、羊(三生),制作五色糯米饭祭拜先人;四月十四传说是伏波将军诞辰,在这一天板其屯群众会举办庙会,打扫伏波庙,祭拜伏波将军并祈福;十一月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做汤圆,喝自家酿造的白酒、木薯酒,汤圆带馅,咸、甜根据个人喜好制作;腊月二十三送灶节,这天举办送灶君上天仪式。
为了开展好民俗活动,促进族人间的交流和感情,屯里一直延续着一个规定:屯里划分出一块公田,村民分成几组,轮流每年种植管理公田,公田一年的收成作为节日活动筹办的经费,直至今日。传承文化
板其原先以种植稻谷、甘蔗、玉米、木薯为主,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甘蔗种植和外出务工,村民收入一般。
板其地处龙州、凭祥、宁明三地结合部,龙夏二级公路横穿而过,是南宁·崇左进入龙州县城的第一村,是龙州县重要的门户。
近年来,不少村民利用便利的交通积极发展产业,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
谭亮是该屯的一名党员,他积极带头种植苗木,建立育苗基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林雷廷是该屯养猪专业户,在屯内办起了养猪场,养猪40多头;村民覃荣胜发展农副产品运输,将当地八角、李果、生态鸭蛋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各地。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
发展起来的板其开始重视村屯建设。2011年,建设了屯内文化活动室、舞台、篮球场等文化活动场所;2014年,生态乡村建设中,板其建了垃圾池、排污设施,环境干净整洁,板其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村屯绿化搞得有声有色。
村民富起来了,可没有忘了传统。每年从正月到十二月,板其壮族节日不断,屯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村民载歌载舞,一派欢乐祥和的情景。
“这也是我们建设壮族风情园的初衷,就是利用这一契机,展示壮族的特色民俗文化与饮食,发展好乡村民俗风情旅游,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将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黄振说。
新闻推荐
刷卡挂号真快捷便民措施很得力 龙州县人民医院全面实施身份证刷卡挂号
龙州讯 目前,龙州县人民医院收费窗全面实施身份证刷卡挂号,患者来到医院看病就医挂号时,只需用自己的身份证在刷卡机上轻轻一刷,便可完成挂号手续,排队挂号看病成为历...
龙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龙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