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鸭□本报记者刘华恋文/图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谷雨时节,暮春之际,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板贵屯一年一度的春耕农忙开始上演。田野上,有的村民在吆喝着水牛,忙碌着耕地;有的挑着农家肥,在给田地施肥;还有的端着装满谷种的水桶,在认真的播种……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春耕备耕景象。
稻鸭共养,生态合成,以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放养,这就是板贵屯特有的生态种养模式。田地里,承载的是村民们一年里新的希望。
“稻鸭田”种养技术探索历程
2006—2009年,国际行动援助中国项目落户广西,其中,在龙州县金龙镇开展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推动工作,尤其是通过妇女主导项目实施,培养出一批农村妇女带头人。
当时,贵平村妇代会主任农丽娜就抓住了城市、农村实践者培训的机会,到北京进行系统培训。培训项目多样,且由培训者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培训期间,农丽娜想到村里播种的水田,还想到多年前未出现农药化肥时就有传统稻田鸭子除草的耕种方式;再联想到近年来,社会上提倡的各种绿色生态健康食品,于是农丽娜产生了要生态种养稻谷的念头。
“我要种稻鸭田。”2010年,农丽娜从北京系统培训回来后,秉持着“生态种养”的念头,开始在自家田地里做实验。一亩多的水田里,农丽娜用本土的稻种育秧,用牲畜的粪便代替化肥,不仅在田里放养了25只鸭子吃虫吃草,还放养了一批鲤鱼鱼苗。
一年下来,虽然稻谷没有使用农药化肥时的产量高,但收成也有六七百斤,加上鸭子、鸭蛋和鲤鱼的收入,居然没有亏损。
“还有赚到。”农丽娜认真算了一笔账:从播种到收割,要喷洒三到四次农药,每次农药费算10元,加上化肥费用,一亩田花费就不少。而稻田里放鸭,一季下来,每亩最少可节省一百多元,同时还省下不少的劳动力。
从一开始村民不赞同,到看见“稻鸭田”成效,渐渐地,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屯里部分妇女的认可,有妇女开始跟随农丽娜一起种植“稻鸭田”。
2011年,贵平村仅板贵屯的“稻鸭田”种植农户就发展到20多户30多亩。
2012年3月,金龙镇党委主导镇妇联、贵平村党总支部帮助板贵屯9名妇女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龙州金龙稻鸭米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3年,村里成立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在驻村第一书记后盾单位的支持下,农丽娜将“稻鸭鱼共作”推广到了同村的板烟屯,两屯的稻鸭田全年面积达到70多亩,合作农户70多户。
稻鸭米成长记
所谓“稻鸭田”,就是坚持本土生物多样性,自留种子,不用化肥用农家肥,不用农药用鸭子,秉持着生态的理念,实行生态种养。
“稻鸭田”用自留的谷种,在当年的收成中选取较好的谷子,在阳光下晒干晒透,严格储藏备用。不同于一般的选种,板贵屯有着自己独特的选种方式,将盐和水调制一定的比例,将鸡蛋放入水中,待到鸡蛋浮出水面一半时就可以泡种,沉入水底的就是饱满的谷种;将选好的谷种放入袋中育种,等谷种冒出白芽,就可以播种育秧了。
育秧则是在耙好平整的田里,细细均匀地铺上一层用鸡、鸭、猪粪和草木灰等沤好的农家肥,就可以洒谷育秧了。在好天气里,育秧后28天就可以拔秧插秧。
插秧比抛秧辛苦,由于插秧定根较快,所以村民都选择了插秧的方式。插秧后五至七天就可以将小鸭子放入田中吃虫吃草,由于小鸭子太小,吃不了体积大的福寿螺,为了防止福寿螺啃食秧苗,这时候还需靠人工捡取。待到秧苗长到二十多天,还要再一次追肥。
稻田养的鸭子每天早晚还要喂养一次,以谷物玉米为主,不喂任何饲料,以确保鸭子的“土生土长”。随着秧苗越长越高,鸭子也越长越大,插秧三个月左右开始扬花抽穗,扬花的稻田里是不能放养鸭子的,这时,鸭子们就要回到各家的小水塘里。
待到金灿灿的稻谷成熟,村民们开始选留种,选好后将稻谷收割,一把把挑回家中,放在晒谷场上打谷子、筛谷子、晒谷子、测产量。
谷子经过加工,就成了“稻鸭米”,“稻鸭米”分糙米和精米,糙米由砻谷机直接加工,精米则由砻谷机先碾出糙米,再用农家小碾米机复碾,无论是精米还是糙米,为了保持更多的营养,通常都只碾一道,所以,残留的谷子谷糠比较多,要通过人工筛选,筛选后的米就可以进行包装出售了。因为生态种植且无任何化学添加物,为保证米的新鲜度,存储的稻谷一般不超过2年。
“‘稻鸭田\’不仅仅是种植‘稻鸭米\’,通过轮作、间种办法,还可以种植玉米、黄豆、红豆、绿豆等作物。”农丽娜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可以让村民通过多渠道增加收入。
“稻鸭田”种养面临新挑战
随着“稻鸭田”种植农户逐年增多,面积不断增大,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农户种植面积不一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运作。”据合作社经理梁湄雨介绍,百家豆,百家米,种植面积小,单位多样性是目前合作社的现状。70多家农户,土地面积有100多亩,土地小块且分散,不具规模,而且采取自动增长土地生态种植方式,农户自动调整种植面积以及作物种类。
“竞争力不大,合作社未来几年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对土地重新规划,在品种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梁湄雨说,板贵屯就像一个小农场,有规模但未有型,合作社要对整个村庄的资源进行整合,流转土地,实行小块并大块,整合劳动力,再对土地及劳动力加以合理利用,生产出一年四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此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机械化,提高经济效益。
再者,因为种植农户增多,面积不断增大等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行业抱团,共享资源是一条新的出路。”梁湄雨介绍到,目前合作社联合区内做生态农业的家庭农场、饭店、企业等共同建立一个共享产品资源、共享消费者的平台,共建共享网络消费者群(QQ群/微信群),另一条是聘请专业电商人才开淘宝店、微店,把龙州“稻鸭米”产品打向全国。但由于平台销量不大,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合作社还给部分品牌批发。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稻香节”也为合作社打开了名气,赢得了口碑,打开新的销路。因此,合作社还有建农家乐打算,但资金缺乏等原因让这个计划步履维艰。
不过,据金龙镇党委组织委员李梅英介绍称,目前金龙镇甘蔗“双高”基地正在建设,届时相关部门将会投入道路、水利设施建设,这将会给板贵屯生态种养带来新的希望。
新闻推荐
时下是黄瓜上市的旺季,龙州县下冻镇的黄瓜喜获丰收。该镇素来有利用冬闲田种黄瓜的传统,每年还举行“黄瓜节”推广营销,树立品牌,黄瓜生产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
龙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