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高材生,按他当时的学历和专业完全可以留校当一名大学教师。但风华正茂、思想先进的他,毅然决然地报名到经济落后的鲁西北一个县立中学——禹城一中,当了一名高中教师。
参加工作后,他一切服从工作需要,学校需要他教什么学科就教什么学科,从不挑肥拣瘦,从不提任何要求,他所学的专业本来是教育学,适合做教育管理工作。但他执意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愿意和学生在一起,他觉得一个教师只有站在讲台上,才是最幸福的。
由于工作的需要,赵老师先后教过高中数学、化学、生物和英语学科。无论他任教哪一学科,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赏、同事的钦佩和学生的好评。他从不训斥学生,更不体罚学生,对学生总是耐心指导、热情帮助,从不放弃一个差生。因而,同学们都愿意听他的课,把上他的课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与赵老师相识是在1978年8月,他中等个头,身材匀称,刚过五十岁,头发花白,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那一年是文革后全国第一次统考招收高中生,我被录取到禹城县车站中学读高中,也是该校第一届高中生。按照国家要求,中学必须开设英语,而当时的英语师资奇缺。赵老师自愿报名调入车站中学担任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师。由于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初中从未学过英语,因而,赵老师就成了我们的英语启蒙老师。
为了提高我们的英语成绩,赵老师自愿组织了英语课外学习小组,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辅导我们学习英语,为此,赵老师不知牺牲了多少节假日。在赵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考试英语成绩都是全级第一,并打算高考时报考英语专业。
1986年7月,赵老师光荣退休。此时的他,本来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是,随着德州学院的不断扩大,急需教育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此时,德州市教育局又把他调入德州学院任教,他毫不犹豫、欣然应允。这一干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他年满70岁时,才离开教学岗位。
赵老师不但业务精湛,而且对学生十分关心和热爱,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记得上高一时我们还没有统一的高中教材,暂时学的是初中教材。为了让我们这些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顺利考上大学,他自己掏钱为我们购买了北京市高中英语课本。赵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上初中英语教材,课下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我们上高中课本,而且不要一分钱的补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我们上了高二才统一在课堂上学习高中教材,赵老师才能稍微轻松一下。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来说是多么的劳累啊!但他总是用微笑和快乐面对疲劳,面对学生。
赵老师和他的妻子都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高材生,按当时的工资收入来说是比较高的。但他们却过着简朴的生活,房间里没有高档家具,也没有现代化的电器,而占据空间最大的是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案、教学札记等。赵老师节省下来的钱一是用于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二是捐给那些家庭困难或学习优秀的学生。在他看来,把钱用在培养下一代上是最值得的。
四十多年来,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艰苦的教学工作,赵老师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始终关注着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2006年他曾两次到我所任教导主任的学校与我探讨英语教学的改革工作,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2006年11月的一个早晨,赵老师平静地离开了我们。没有住过一天院,没有给子女和他的学生添任何麻烦。赵老师是一个平凡、正直、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伟大的人,是我永远感怀的恩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姜连华)市中办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渠道,全力以赴,强势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实现工商税收50...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