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国内棉价大起大落,屡创历史新高,棉花产业链上的棉农、棉商、纺企都“纠结”在棉价里。今年新棉收购已经开始,在国家出台了最低保护价后,棉价将呈现怎样的态势?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2010,棉价暴涨暴跌
德州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200至300万亩。去年8月上中旬,德州市持续大范围高强度降雨及连阴天气,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90%的籽棉为四级或四级以下,比常年低一个等级;籽棉平均亩产仅有410斤左右,比正常年份减少20%以上。去年9月新棉上市后,棉花价格从18300元/吨快速飙升到11月上旬32000元/吨,两个月内上涨70%左右,几乎一天一个价,屡创历史最高价位。11月11日开始棉价大幅下跌,至11月底降至26000元/吨,之后又缓慢上升,至2011春节前上调到28000元/吨左右,春节过后又快速上涨, 2月底、 3月初升至31000元/吨左右。
棉价暴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全国性棉花减产,资源减少,供需缺口增大;二是国际上棉花供应偏紧,印度宣布限制棉花出口,更加剧了供需矛盾;三是国内流动性资金过剩,社会游资炒作,使棉价疯狂上涨。棉花作为一种商品,有其合理的价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正常的,暴涨必有暴跌。 3月中旬开始,由于棉价、纱价偏高,纺织品出口受挫,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再加上印度宣传取消出口限制,国内外棉价、纱价持续大幅下滑。到8月中旬棉价下滑到19500元/吨左右, 7个月内跌幅37%,已低于国家收储价19800元/吨。棉价 “过山车”式大起大落,棉农、棉商、纺企受伤不轻。棉农惜售、观望,交售进度明显减慢,往年德州市5月初收购加工基本结束,而今年5月初收购进度仅有70%左右。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不敢敞开收购,收收停停,棉价下跌后库存量大的企业亏损严重。纺织企业棉纱严重滞销,库存急剧增加,企业限产、停产,大批职工放假。
收益大幅增加,农民植棉意愿却不高
去年德州市棉花大幅减产,但价格比往年高,棉农收益比往年增加。种棉收益:按平均亩产205公斤、平均售价11元/公斤计算,亩产值2255元,扣除种植直接成本395元/亩 (底肥90元、机耕35元、种子60元、播种15元、地膜20元、农药60元、追肥93元、灌溉22元,不包括人工费、包地费用及雇人拾棉费用),加上每亩良种补贴15元,亩收入1875元。种粮收益:按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平均亩产51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60公斤,小麦平均售价2.04元/公斤、玉米1.92元/公斤计算,种粮食亩产值2115元。每亩小麦直接种植成本351元/亩、玉米种植成本298元/亩。亩产值扣除直接种植成本 (不包括人工费)再加上每亩83元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种粮亩收入1559元。种棉比种粮食每亩多收入316元。
尽管如此,但作为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的德州市,棉农植棉意愿却不高。经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一是种棉机械化作业率低,费工费时。种粮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用工大大减少,省下来的时间外出打工,月收入最低一两千元,高的达到三四千元,远比种棉花挣钱多、来钱快。
二是2010年度棉价虽高但大起大落,挫伤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去年9月至今,棉价最高14元/公斤,最低只有7.2元/公斤,相差近一倍。目前新棉已上市,但夏津、武城两县个别棉农还存有去年的籽棉没有出售。
三是种棉政府补贴少。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每亩共计补贴约98元;种棉仅有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没有种棉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四是棉花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 8、9月若发生连阴雨或涝灾,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会大受影响,而粮食作物抗涝能力较强,产量影响较小。
种棉花费工费时、比较效益不高,以及农民挣钱门路的多样化,使农民植棉积极性越来越低。据德州市棉花协会调查,虽然去年籽棉收购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但今年德州市植棉面积只有160万亩左右,与上年155万亩相比略有增加,但仍处在近10年来的低点。
国家出台保护价,棉价后市以稳为主
2010年度棉花价格大起大落影响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为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 3月30日国家出台了 《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从今年9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在新疆、山东等13个棉花主产区将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标准级皮棉最低价格19800元/吨,采取不限数量敞开收储,相当于今年新棉收购有了最低保护价。据德州市棉花协会测算, 19800元/吨的最低收储价,折算成籽棉最低收购价在8.8元/公斤左右。
据调查,国家收储政策起到了稳定棉花市场和提振棉农信心的作用。棉价从3月初30000元/吨一直下滑到8月中旬的19500元/吨左右,因有收储价作支撑, 8月下旬棉价止跌回升,目前在20000元/吨左右,与收储价基本持平。
据中国棉花协会监测, 2011年全国植棉面积8018万亩,同口径比较增长4.1%。5至8月下旬,全国气候较适宜棉花生长,虽然局部地区受灾,但总体长势良好,预计单产高于上年,总产量738万吨,比上年增长11%。德州市今年植棉面积160万亩左右。自9月9日开始,德州市连续出现一周阴雨天气,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预计单产下降5%至10%,正在裂桃吐絮的棉花质量明显下降,但对国内棉花总产量的影响十分有限。 2011年度,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产业快速增长存在较大困难,纺织行业发展增速或将持续趋缓,预计棉花需求仍维持上年度水平,需求量1000万吨左右,当年度国内供需缺口270万吨左右。从国际上看, 2011年度大多数主产棉国棉花丰收,产量大幅增加,达到创纪录的2670万吨,而全球需求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2500万吨左右,当年度供大于求,棉价有一定下行压力。根据以上分析可能看出, 2011年全世界棉花供过于求,国内纺织企业仍经营困难,需求量基本稳定在上年水平,棉价上升空间十分有限;有收储价19800元/吨作支撑,棉价大幅下跌也不可能,预计2011年度国内棉花价格总体将保持稳定。
棉花自给不足,产业仍需扶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我国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也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消费占到40%,全国有4000多万个植棉农户、涉及1.4亿棉农人口,纺织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万,创造产值逾千亿元,棉花是棉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山东省既是生产大省,又是用棉大省。近几年棉花面积维持在1150万亩左右,总产80至90万吨,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56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5394家,纱锭3000余万枚,年用棉量400多万吨,纱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德州市是传统的产棉区,土质和气候适宜种植棉花。多年来,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且大面积种植优良品种,单产提高,高产地块每亩籽棉达到700斤以上。目前,全市共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160余家;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15家,纺纱能力500万锭,产能为全省的1/7、全国的1/20。全市年用棉量50万吨左右,而实际棉花产量仅有15万吨左右,棉花自给率不足1/3。全市有60万农民从事棉花生产,还有12万职工从事棉花加工、流通经营和纺织工业,可以说棉花产业是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面对植棉比较效益不高、农民植棉意愿下降的现实,今后棉花产业将走向何处?业内专家认为,只有提高了棉花种植比较优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才能激发棉农植棉热情,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专家建议:
首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对种植棉花的政策扶持仅限于良种补贴,而且每亩仅有15元,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大。建议国家参照种粮补贴办法,出台种棉补贴,同时增加种植棉花农资综合补贴,种棉补贴总额不低于种粮补贴总额;出台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主产棉区建立优质棉基地县。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棉花,及时向农民提供棉花供求信息及先进种植技术。鼓励兴办棉花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科技兴棉、科学治虫,实施联防联治,根据虫情测报,统一喷药时间、统一用药,降低治虫成本,提高治虫效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成方连片规模种植,正确引导农民适当扩大棉田面积,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报特约记者 马俊凯
新闻推荐
德州市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电视电话会议,德州市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电视电话会议
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