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乐本报通讯员马静
9月5日,在位于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大运河生态林场内,64岁的李希才和同伴们在太阳底下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他皮肤晒得黝黑,脖子里搭条毛巾,不时抓起来抹一把额头上的汗,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李希才是运河街道钟辛庄村的“原住民”,年轻时做得一手好木工活,走南闯北赚钱养家。年纪大了,回到老家和老伴儿与大女儿一家同住,种着5亩地和3亩果园。
运河经济开发区是德州市的老工业区,钟辛庄村附近就有多家工业企业。老李也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子周边的环境慢慢变差了。“前些年是沙尘,这几年是雾霾。夏天还凑合,一到冬天就觉得喘气都困难,村里的年轻人出门全都带着口罩。 ”李希才介绍,早晨起来出门遛弯,大伙儿都不约而同往东走,因为越往西空气越差;村民都不敢在室外晒被子,因为晒不了一会上面都是灰。
今年,德州市全面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投资2.1亿元建设大运河生态林场,成方连片,长期存续,打造西部生态屏障。根据规划,钟辛庄村及其周边将全部用于建设一期工程,需要整村搬迁,腾空土地用于绿化。作为民意代表的李希才带头签了搬迁协议,用自家一处院子兑换了两套楼房,一套80平方米、一套120平方米;8亩地按每亩每年1500元的标准全部流转,果树获得每棵130元的补偿;安置房建好前,每月还能领到村里发放的600元租房补贴。“农民最重视的两件东西就是房和地,为了建林场一下子全都交出去了,实在是不好接受。可是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咱不能拖后腿。 ”有了村民的支持,钟辛庄村只用20天就全部搬迁拆除完毕,腾空土地2000亩,比原计划提前了10天。
3月,生态林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习惯了与泥土打交道,李希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建设方负责人,询问是否可以到林场打工,没想到被顺利录用了。每个月工资2000元,挖坑种树、浇水施肥、除草剪枝,为了预防发生火灾,还要骑着电动车在林场一圈圈巡逻。虽然辛苦,但老李却乐在其中,“种上这些树,确实管用,现在明显觉得附近的空气比以前好了。而且一到林场满眼都是绿的,看着心里也舒坦。 ”
春去秋来,如今老李已经在林场工作了半年多的时间,经他的手栽种的苗木有40多种,最初种下的榆树、槐树、梧桐都粗了一圈,枝叶茂盛;木槿也都开出了紫色的花,芳香扑鼻。“等这些树都长起来,咱德州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我想好了,只要还能干得动,就在这片林场里种树管树,用汗水守护家乡土地上的的绿荫。 ”老李说。
大运河生态林场总体情况
●德州大运河生态林场
位于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西部,地处鲁冀两省交界处
●林场总体布局按照地域特征、资源分布、功能要
求划分为“两带三区”绿化区域,“两带”为大运河生态林带和西陈沟生态林带;“三区”为西南污处企业隔离区、中部企业降尘林区和西北防风林区,成方连片总面积
7500亩。其中生态林场一期总投资4700万元,建设养
护工期3年
●截至目前
一期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2000亩,其中耕地1178亩、宅基地360亩、鱼塘120亩、道路空地等342亩
完成苗木种植1585亩,栽植各类乔木、灌木共计49个品种10万余株,完成水系建设
400余亩
制图/李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彭彦花本报通讯员陈涛移动改变生活,改变的不仅是网速,还创造着未来生活。不久前,市中小企业局与德州移动公司联合举办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介会,600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全方位感受移动信息...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