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全市首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落户宁津新能源产业园,该县光伏产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悉,这是该县投资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新能源项目。项目总投资156.16亿元,分4期实施建设,共建9条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将形成1080兆瓦规模的光伏产业基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70亿元。
项目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举足轻重。一个好的项目,不仅可以带活一个地区,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那么,如此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缘何落户宁津?
投资方中海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德生的一席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谜: “宁津县委书记孙起生对新能源的深刻理解、前瞻性的战略判断以及非凡的胆识、气魄和真诚,再加上各级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中海鑫亚太阳能电池项目顺利扎根宁津的最大动力!”
去年6月7日,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上,宁津县经济贸易局局长李玉栋提到,中海投资集团对宁津推介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非常感兴趣,该集团董事长王德生主动打电话联络,希望进一步洽谈。孙起生听完马上决定:“明天就去北京谈。 ”第二天,孙起生处理完手头的紧急工作早早赶赴北京,参观完中海投资集团后,即与王德生展开会谈。从整个德州市的产业环境,到宁津的招商引资环境,特别是从市场、政策、技术等各个层面,两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
就是这次会谈,让中海投资集团看到宁津的优势和热情,不但决定投资,还主动提出扩大建设规模、增加投资。李玉栋说: “我们的真诚努力终于得到认可。”
随后,经过多次调研,中海投资集团把建设规模由开始的40兆瓦增至1080兆瓦,把开始单纯的电池生产扩展到示范发电,以及与高效农业一体化结合。并把产品由最初的非晶硅产品调整为国际先进的微晶硅产品,投资额也由开始的7亿元增至156.16亿元。
“2008年底我们决定建设太阳能电池项目后,通过网上招商的方式来选择最佳投资商。期间,对建设规模、采用技术、实施方案等几经修改和完善,直到去年6月,才与中海投资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前后用了近3年的时间。中海投资集团高起点、高定位、大手笔建设该项目,是对宁津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及区位、交通、人文优势的充分肯定,宁津上下将全力以赴,努力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孙起生如是说。□本报记者 张睿 本报通讯员 孙久生
新闻推荐
今年,宁津县以“三放三提”为主基调,大力弘扬以务实、创新、担当、跨越为主要内容的“亮剑精神”,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积极实施“东追(黄三角)西赶(主城区)、南融北接、...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