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宁津县的主城区有一条振华大街,当地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这条街的名字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马振华。
庄稼地里走出的教书匠
马振华生于农家,父亲双目失明,因家境贫寒,他12岁才上学。学校和务农的实践,让他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 21岁时,他在本村办起了农民学校,专门招收穷孩子,其后又成立了把式房、农民互助会,启发农民的团结斗争意识。 27岁时,马振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教书匠的心里扬起了一面红色的旗帜。
入党后,他积极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韩集集上,他曾打得硝磺局的税警抱头鼠窜;在县城,他曾组织 200多名初小教员组成 “教员联合会” ,举行反对减薪的游行示威。
1934年秋,因叛徒出卖,津南(今冀鲁交界各县)一带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马振华被迫在群众的掩护下离开家乡。
播撒火种的特派员
在1935年的津南各县,一提起串书馆的“李先生”,贫苦农民和进步师生人人皆知。 “李先生”就是马振华。
自1934年起,马振华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他有时扮作串书馆的笔墨商贩,出现在师生中;有时担上货郎担,走街串巷;有时扮作打短工的农民,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期间,他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先后组织起读书会、互助会、老人会、儿童团等,并在农村、学校建起一个个党支部。
“七七”事变后,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任组织委员。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其后,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
1938年,马振华调任地方工作。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有一天,马振华的爱人为躲避敌人迫害和谋求生路,带着孩子逃荒讨饭来到宁津县东部一个村庄。恰巧,马振华在这个村庄视察工作,他抱起孩子亲了又亲,随后摸着孩子的头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 ”孩子跟着母亲默默地走了。同志们都埋怨他不该这样无情,马振华却说:“这样的群众太多了,只有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仍在宁津广为流传。
在地方工作期间,马振华先后在津南建立起农、青、妇等群众抗日团体,掀起了津南300万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潮。
英勇无畏的指挥员
1939年7月,马振华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为了指挥抗战工作,他经常深入敌区召开各种会议。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来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召开秘密会议,不料被柴胡店据点的敌探侦知。敌人纠集了柴胡店、大柳、长官、杜集、黑魏家、孟集6个据点的日伪军300余人,趁夜包围了薛庄。发现被围后,马振华与数十位革命同志一道同敌人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马振华等11名同志壮烈牺牲。
为纪念这位革命烈士,当时的中共冀鲁边区特委作出决定,将宁津县改名为振华县,直至新中国成立才恢复原名。
在宁津县,当地群众至今仍缅怀这位英雄。该县政协文史资料组专门编辑多篇纪念文章,详细记录马振华的人生历程。每年清明时节,一批又一批宁津人就会来到位于振华大街的宁津烈士陵园,观看烈士事迹图册,聆听马振华的英雄事迹。
人物素描
1905,马振华出生在河北省盐山县一个佃农家庭,高小毕业后回村教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李泽民、李之如,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踏遍津南地区,组织进步民众参加革命。 “七七”事变后,他参与组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参与创建了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并于1939年7月起,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1940年9月,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尤炳君 孙久生
新闻推荐
宁津讯 (文成 孙磊)“这套房子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住,不用爬上爬下,还有车库、小菜园,特别方便。 ”时集镇桑庄社区的居民桑丹国老人搬进新家时高兴地说。老桑的新家是平房设计,这是该县建设的首批农村...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