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对杂技一窍不通的他,临危受命成了宁津县杂技团团长;30多年来,他搜集整理宁津杂技史料数十万字,编著书籍3部。他就是宁津县退休干部杨承田——
记者日前到宁津县采访杨承田,一进家门,就看到他正在推敲即将出版的《宁津杂技史鉴——杂技文化溯源》书稿。 “宁津杂技博大精深,和它打了30多年的交道,还有许多问题没弄明白……”一提起杂技,杨承田就打开了“话匣子”。
痴迷杂技:逼进“杂技门”,变成“杂技人”
今年65岁的杨承田1966年毕业于临邑师范学校。1982年,宁津县杂技团干部青黄不接,对杂技一窍不通的杨承田,临危受命担任团长一职。正是这次“赶鸭子上架”的经历,让他与宁津杂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可历史上并无任何文字记载,要真正还原、记录宁津杂技的发展历史绝非易事。与杂技打了多年交道的杨承田成为不二人选。从那时起,杨承田带着相机、录音机,骑车转遍了号称“把戏窝子”南北八寨的乡镇村庄,和老艺人交朋友,记录下有关宁津杂技的点点滴滴。在宁津杂技“刘家门”的发源地野竹李村他一住就是1个月,白天与艺人们边劳动边交流,晚上整理采访笔记。
几十年来,杨承田搜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杂技史料和一大批照片资料,数十篇文章被 《中国杂技艺术通史》《德州地区文化志》《沧州杂技》《吴桥杂技》等史志书籍所采用。杨承田编著的《宁津杂技史话》在1996年的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宁津杂技》在2008年举办的蟋蟀文化节上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宾。他的30余万字的《宁津杂技史鉴——杂技文化溯源》即将面世。一位学者看过书稿后十分感慨:“杨承田是挖掘记录宁津杂技史料的第一人,他对杂技的熟悉程度远远强于一般的艺人,他就是个不会杂技的‘杂技艺人\’。 ”
“退”而不“休”:人老心气盛,为霞尚满天
如今,已经退休的杨承田继续为杂技事业默默耕耘着。为了全面真实的记录、反映宁津杂技历史,他又学起了古汉语和电脑。杨承田坦言:“史料搜集时不待我,是一件无愧于先辈和后人、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搜集整理过程也让我增长了知识,乐在其中。 ”
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一有时间就去拜访杂技界的老艺人。他说,追溯杂技的渊源、记录发展历程会永远保持着无穷的吸引力,他会始终沿着着宁津杂技的轨迹走下去,用一生去探索。
杨承田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0年重阳节前夕,他又被评为“山东省模范老人”。□本报记者 井璐 本报通讯员 王猛
新闻推荐
宁津讯(崔秋芬 田汝川 张琳)10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课走进了宁津县柴胡店镇中学的课堂。派出所民警用身边事例,围绕“知法、守法”这个主题,给该校师生送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为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学...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