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同建,唱好民生大戏
今年以来,宁津县把两区同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按照 “一年见成效、两年上水平、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将全县856个村规划为304个社区、 152个并建点,现已全部启动拆迁建设。
该县通过设置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等方式,强力突破用地、资金瓶颈,推出了农村示范社区、乡镇驻地社区、城中城边社区“三大类型”和以桑庄社区为代表的工业带动模式、以东崔社区为代表的产业聚集模式、以崔杨社区为代表的社企联建模式、以八里庄社区为代表的自拆自建模式、以柴胡店赖向安社区为代表的驻地带动模式、以正阳社区为代表的城中城边村改造模式、开发区20个村合并为两个社区的园区融合模式“七种模式”。
同时,该县强力推动工业加工型产业园、商贸流通型产业园、高效农业型产业园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住上新楼房,日子更舒心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气派的黑色大铁门,门两侧瓷砖壁画上的狮子像活灵活现,这就是相衙镇相衙社区一期工程。
11月7日中午,记者来到相衙社区原张成村村民张建国的新居,夫妇二人正在院子里忙活着。说起自己的新居,张建国憨厚的妻子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俺家原来住的是土房,现在盖新房也得十多万,这些钱居然够在社区里买个二层小楼。 ”她说,自己就像做梦一样,如今有个病啊痛的在小区门口就有卫生院,上班走着几分钟就到了,“建社区就是好啊,老百姓得实惠。 ”
推动两区同建,规划必先行。宁津县坚持以建设“百年社区、群众满意社区”为目标,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不断加快社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文化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社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将社区建成群众的美好幸福家园。
柴胡店镇崔杨社区不但实现了68岁以上老人免费住进老年公寓、学龄儿童就读明德小学,年轻人业余休闲也有了自己的活动中心。
家门口就业,生活多保障
按照“每个社区都有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宁津县财政又投入专项资金120多万元,融合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科学确定每个社区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152个并建社区全部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初步完成了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进了园区就像是汽车上了飞机跑道一样。 ”在链条行业干了十余年的浩发链条厂负责人卢维华,站在占地4500平方米的新厂房里兴奋地告诉记者,“原来厂子设在自己宅院里,400来平方米,设备都不能同时全开,有订单都不敢接啊! ”如今,搬进大祁工业园的卢维华一年能接400多万元的订单。
大祁工业园是惠宁社区网带产业园的一部分。目前该县规划建设了以清明寺社区木器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加工型产业园92个,其中初具规模的26个;以东崔社区蔬菜批发市场、柴胡店社区商贸一条街为代表的商贸流通型产业园28个,其中初具规模的13个;以相衙社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崔杨社区花卉苗木基地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型产业园32个,其中初具规模的12个。
相衙社区居民李明桥说:“俺们把土地流转给汇源集团,每亩地每年能收入1200元,以后到基地打工还能再挣一份工资。 ”
“两区同建真正让城乡环境大变样,也让老百姓增加了收入。 ”县农办主任曲振海表示,两区同建加快了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两个转变”,不断提高的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水平也让农民品尝到了幸福生活的美好滋味。
□本报记者 吕爽 本报通讯员 李永强 宋立忠
新闻推荐
入冬以来,宁津县园林绿化工人给树木浇足防冻水,做好防寒、防风、防火等工作。目前已投入5万余元购买蓬布、草绳、保温膜等防冻物资,给城区25万平方米绿地及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1.2万余株新植树木...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