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旧属古冀州,东衔沧海,西临运河,文承齐鲁,风熏燕赵,古称礼乐之国;人性质直,多实少浮,气尚勇义,好为强技,多为游侠仗义之士。
宁津杂技就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枝古苑奇葩。
宁津县是历代杂技活动最为活跃、且人才辈出的地方,在国内外杂技界颇负盛名,素有“没有宁津人,成不了杂技团”之说,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8年,宁津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津杂技起源上古,直溯秦汉,盖源之古冀州“蚩尤戏”,又称“角抵戏”。据《史记》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祭祀太乙神仙的日子,祭礼活动从昏达旦,除散灯、观灯外,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名“蚩尤戏”。
相传,蚩尤是九黎族联盟的首领,兽身人首,凶悍无比,常骚扰乡民。黄帝联合各部落三战蚩尤,终将其打败。在庆祝胜利大典上,有士兵装扮成蚩尤的形象,戴上假面具,头上有角,两两相互抵斗,载歌载舞很是精彩。此后,古冀州一带人民,每逢喜庆日子,便效仿这种形式,戴上面具,亦歌亦舞。天长日久便形成一种游戏流传开来,当时民间也称“角抵戏”,后来又称“百戏”。“百戏”是古代以杂技表演为主的各种表演艺术的总称,所以说“蚩尤戏”就是宁津杂技的雏形。
另据《宁津县志》载:“尚庄三官庙,康熙四十年间,有道士郭养直虔修其中。时有两蛇盘旋于左右,居数年,忽口中吐火……”尚庄位于宁津杂技颇为盛行的南、北八寨,驯蛇、鼠,吞铁球、宝剑者居多,并以幻术享誉一方。此记载还其本来面目,这就是幻术中的土遁、火遁。从志书记载到民间传闻均可佐证,宁津杂技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随着民间杂技的广为流传,习练杂技的艺人不断增多,明景泰年间,黄家镇杂技古会应运而生。古会期间,各地的杂技班、团都到这里聚集,杂技、戏法的各种道具应有尽有,各种驯化兽类任人选购。练家们各显本领,相互切磋技艺,招兵买马,热闹非常。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举办七十二道皇会,第一道就是野竹李艺人张的“顶竹杆过城门”。作为首道,艺人张舞起大杆,杆底忽而落在额头,忽而砸在脚尖,继而又用拇指的指尖托住,大杆、杆上头的锦旗上下翻飞、呼呼作响,慈禧太后看得瞠目结舌。由此,宁津杂技轰动整个紫禁城。
20世纪20年代前后,宁津一大批艺人充分发挥“宁吴二县,鸡毛变蛋,出门不捎盘缠”的优势,边“撂地”边赶路,赴印度、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日本,北上朝鲜、蒙古、苏联。从此,宁津杂技艺人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杂技,同时吸取国外优秀杂技艺术,使宁津杂技艺术更加完美。到了20世纪40年代,宁津一带又先后组成了“李文智”“张书香”“梁文才”等二十余个较大规模的杂技团。
宁津杂技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民初,从“人戴兽面,男为女装”的表演,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黄家镇杂技古会,从野竹李艺人张的“顶竹竿过城门”位居七十二道皇会之首,再到艺人们边“撂地”边赶路,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杂技技艺的交流,不难看出,宁津县是中华杂技的策源地、发祥地和集散地,是中国杂技艺术殿堂的奠基石。
□杨承田 宁轩辑
新闻推荐
8月13日,宁津县相衙镇团委组织20余名少先队员开展暑假实践活动,孩子们带着扫帚、抹布等工具到镇敬老院义务打扫卫生,为院民们献上一份爱心。 王猛 李楠 摄...
宁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