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 夏津新闻 平原新闻 齐河新闻 临邑新闻 庆云新闻 宁津新闻 禹城新闻 乐陵新闻 武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德州市 > 宁津新闻 > 正文

难忘岁月中的“大刀”情,难忘岁月中的“大刀”情

来源:陵城区报 2015-05-21 10:38   https://www.yybnet.net/

山东电视台在春节前播出近两个月的电视剧《大刀记》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了。老实讲,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好电视剧版的《大刀记》。因为我始终认为,无论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无法逾越原著作品,更何况还有着强烈怀旧情结的我呢。

随着电视剧播出,一步步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岁月里。文革时期,极度匮乏的文化生活被一些政治活动所代替。对于农村来说,印象中的贫农夜校,公社里政治色彩很浓的文艺宣传队,收音机中不厌其烦的革命样板戏等算是那个时期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了。于是,每天下午六点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书连播成了我每天的一个期盼。那个时候还没有广告,评书的播出时间是足足播满三十分钟的。记得山东省话剧院薛中锐老师播讲的《大刀记》是继《霞岛》《渔岛怒潮》后,我听到的第三部小说了。

原著《大刀记》,这部长达115万字的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的种种劫难和动荡。小说以主人公梁永生为叙事线索,以抗日战争为故事主体,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和人格气节。作者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有斗争”这一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特征为文学创作的思想指导,文笔朴实,叙述从容。向人们展示了鲁西北农村在抗战时期的风土人情、人伦世故和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蕴。

喜欢听《大刀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生活的单一是不必多讲的了。其次是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对主人公高大形象的刻画,让我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那是一个从呱呱坠地就听着董荐瑞、黄继光、雷锋、王杰、邱

少云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长大

的年代;那是个靠英雄文化作为主

流文化来哺育我们的年代;那是一

个在爱憎分明、敌我分明的宣传教

育氛围中渐渐成长的年代。因此,

作者对主人公梁永生“高、大、全”

式的形象刻画和对反面人物白眼

狼的心黑毒辣及日本伪军的残忍

无能的特点描述,再加上薛仲锐老

师那充满磁性的播讲,让我们这些

在内心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每天都

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里面。随着

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小伙伴们一

起,或群情激扬,或怒气冲天,亦或

惊恐担忧,或神奇向往。那个时期,

收听评书《大刀记》,已成为了我生

活中的必须。煤油灯下,伏案在收

音机旁,生怕漏掉每一个故事细

节,每一句话。特别是小说中描述

梁永生被敌人逮住,关在一座民房

后,他用手指甲硬是把土墙挖了个洞后只身脱逃。这一情节使我在后来一段日子里很认真地考查了土坯房子,并试着用指甲刮擦墙壁,看看是否也能掏出一个洞来······

第三个原因是故事就发生在离我们家乡不远的宁津县,一个地域文化、乡土风情和我们完全相似的地方。因此,把故事中的内容经常拿来做为生活中的一种参考,一种对比。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提宁津县就想到柴胡店,想到龙潭街、宁安镇。这种从小铭刻在内心深处的文化烙印伴随着我的成长。到部队后,和一起走进军营的宁津战友调侃时,就拿家乡有个“白眼狼”和他们说事。

随着改革开放后一些优秀作品的解禁,一部分文学名著在阅读后从思想上被消解。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的解读、对生活的理解也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相比之下,再来返读小说《大刀记》,它所带有的时代痕迹也就显现的更清晰。

当时这部作品是在文革中写成的,作品中人物大都被划分到了好与坏、敌与我、革命与反动等等二元对立的营垒(我们从改编后的电视剧里贾辅仁与贾永贵的对立中不难体会到),那种文革式的直露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含蓄性和丰厚性。但在那个文化禁锢的年代,在强大的政治语境中所描绘出的那种美好单纯的人性特色,还是给那个在迷狂年代里的人们,带来一种难得的清醒和艺术享受。或许在一个社会的秩序和法度失范时,以大刀为代表的暴力式符号成为了人们诉求自己愿望的惟一实现方式。因而人们当时对《大刀记》的狂热也就不难理解。

虽然小说的播出距今四十年了,但它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历史也没有成为过去,它还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大刀记》呈现出来的苦难、绝望与抗争,与我们今日生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比照。但铭刻于心的对那种贯穿始终的理想、激情和浪漫的精神、情怀,那种中国农民做人处世的伦理价值,正直善良的品性,依然让我深怀感动和向往。

看完电视剧版的《大刀记》后,心里还是充满了欣慰。虽然从艺术水准、思想表达等方面无法超越原著,带给观众的也只是掐头去尾、支离破碎的一顿速餐食品,但它基本上反映出了小说的原貌及精神本质。比起当今充斥荧屏的那些不尊重历史、“手撕鬼子”等过度“狗血”的雷人抗日神剧,再来对比当下社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理想、正义、批判精神正在跌落或消失,一种实用的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普遍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精神上的良药。

□韩春山

新闻推荐

奉献,到最后一息,奉献,到最后一息

他是一位好干部,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都任劳任怨,拼搏到最后一息;他是一位好交警,为了保证群众出行安全,攻坚破难,呕心沥血;他是一位 “好大哥”,用心传递温暖,打造了一支钢铁般的交警队伍;他是人民的好儿子,...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难忘岁月中的“大刀”情,难忘岁月中的“大刀”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