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戚德英看来,比获奖更重要的是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戚德英老人的故事
记者 张序岩 文/图
提起戚德英,几乎每一个生活在柴胡店镇的村民都能说上几句。对,就是这么一位普通的农民,用他的20多年开垦荒山的奋斗经历,谱写了一段佳话,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称赞。20年前林改时,第一个站出的是戚德英;这一次,带领群众致富,第一个站出来的又是他!
1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柴胡店镇的黄连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上虽然不再葱茏,但是从果农写满笑意的脸上依然可以看出,这里刚刚经历了一个丰收季。“找戚叔啊,他在山上。那不,正在那儿干活呢。”当记者打听起戚德英老人,果然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个老人的身影。
深秋的滕州已经寒意阵阵,但是正在给核桃树剪枝的戚德英老人却只穿了一件薄衬衣。虽然这样,他的额头上还是浸满了汗珠。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已经上演了20多年。
原来,1995年,戚德英第一个站出来搞荒山承包,吃住在山上,一干就是10多年。戚德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一道道梯田垒出来了,一条条上山的路修好了,山下的小水塘建好了,一棵棵果树栽下去了。在戚德英老人的带领下,很多村民也把庄稼地“搬”到了山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然而,当村民都把“主战场”往山上转移的时候,戚德英却开始考虑种植效益最大化问题了。“山上的种植环境比较艰苦,我不能让大伙干了几年还赚不到钱。”戚德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柿子、石榴、桃子、李子……戚德英不断尝试不同果树的种植,并积极摸索、总结种植经验,在这里,很多村民都是戚德英的学生。这个过程是费时费力费钱的,但是只要想到能为村民做点贡献,戚德英感觉浑身都是劲。
看到戚德英成功了,大家也纷纷效仿,戚德英总会无偿地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也慢慢尝到了发展种植业带来的甜头。
戚德英说,山上种植了很多柿子树,那些柿子树都十多年了,虽然现在种植柿子效益不好,但是挂满果实的柿子树却成了这里的风景线,他作为全国“绿化劳模”不仅要带领这里的群众致富,还要带旺这里的人气。“我今年已经78岁了,开垦这块荒山也有20多个年头了。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歇一歇,我说我只要还有一口力气就得拿起工具上山。这么多年了,舍不得这里啊。”看着远处的夕阳即将落山,戚德英加快了手中锄头挥舞的速度。
此刻,戚德英老人仿佛只有20岁……
新闻推荐
...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