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
在济南,提起白峰,很多人就会想到曾经在济南读书界鼎鼎大名的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想到那个怀有人文情怀的爱书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曾经在济南独立开设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的白峰,还是一个蟋蟀迷。而他不是简单地喜欢蟋蟀,喜欢斗蟋蟀,而是在这方面具有深入的独到研究,并且有所大成。
白峰现为山东省老教授协会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济南市蟋蟀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杭州市蟋蟀协会顾问,宁阳蟋蟀协会顾问,宁津蟋蟀协会顾问,超级宠物星蟋蟀频道顾问等。2009年,与他人合作编著《中华蛩家斗蟋精要》;2013年,编著《蟋蟀古谱评注》;2015年,出版《解读蟋蟀》。
今年,白峰又有了新的成果,一部关于斗蟋活动的专著——《斗蟋小史》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此可以知悉白峰在这个看似小众且偏门的文化课题研究上,又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绩。
中国的斗蟋活动源远流长,明清两代的蟋蟀谱等著述至今仍有流传,但有关斗蟋活动的起源、历代流布情况、当时的斗蟋习俗却从没有人能说清楚。《斗蟋小史》通过文本比较的方法,大致厘清了宋代蟋蟀谱的面貌;对于早期史料匮乏期,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基本厘定了斗蟋活动的起始上限,论证较为严密,推论亦合理;对明清以来的斗蟋情况则运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情况和脉络,并解读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的情况,同时也对中国历代气候变迁提供了一些佐证。
本书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选题,是一个看似大家耳熟能详,但却从未在社会生活史的视线中认真考量过的题目。大量的史料活用和学科穿插也能提供一定的阅读趣味,常能出人意料。此书将社会生活史和斗蟋活动融为一体,互为佐证,视野之开阔在历代蟋蟀研究著述中前所未有。
白峰对蟋蟀的研究,始于20年前与王世襄先生的相遇,得其点拨和鼓励,苦心搜集、整理、研究有关蟋蟀之文献,并与个人实践相结合,逐渐深入,遂有所成。他在《斗蟋小史》的《序言》中写道:“有关斗蟋习俗,史料中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零零散散,云山雾罩,反而属于神龙见尾不见首,早期的史料甚是稀见。自南宋社会上出现斗蟋活动以来,斗蟋活动一直比较边缘化,故传统文人、史家,皆不正眼视之,故而从无相关专史。到清初,玩家已经说不清楚斗蟋习俗的来龙去脉了,诸多传说夹杂了过多的伪史料而令人难辨真伪。时至今日,有关历代斗蟋活动,浮夸风气甚重,而于关键节点和问题反无人关注……以今日眼光,蟋蟀品种的优劣变化、斗蟋习俗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其实正可以视为社会生活史的一个部分,遂不揣简陋,勉力成章,草成《斗蟋小史》,虽距完善相去甚远,亦留有诸多疑问尚需解决。”
白峰自认是个玩家,收藏的蛐蛐罐非常珍贵;但他从玩入手,把蟋蟀作为一种真正的文化课题进行研究,钻研至深,以至于写出这样一部中国蟋蟀百年史纪。这样的举动和成就,也值得让世人刮目了!
新闻推荐
宁津后高村——
宁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