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膝的洪水打着浪头向村里冲,可吓死人了! ”
“危急时刻,县领导、镇领导、水务局的领导赶到了;附近1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带着500多人来了;县水务局调来了2万条编织袋、两台挖掘机。 ”
“危急时刻看出了共产党员本色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不就把俺村给冲没了! ”
8月3日,记者来到洪水退却的平原县王庙镇坡刘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许多村民仍心有余悸。
7月30日6时至8月1日11时,德州市降雨量最大的平原县平均降雨量达289.2毫米,最大降雨点达417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平原县境内农田积水严重,全县13个乡镇(街区)受灾,67.8万亩农田积水,占全县耕地的八成,许多房屋和桥涵闸等建筑物损毁。在大雨面前,平原县上下齐心、全民抗汛,取得了防汛救灾的重大胜利。
科学调度积极应对
汛情就是命令。
面对特大暴雨,该县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科学决策。县委书记马善军、县长王洪霞带领县水务局、农业局、建设局、城管局、电业公司等部门迅速赶赴防汛救灾第一线,视察雨情、水情、灾情,指挥防汛救灾工作。省水利厅和市委、市政府、市水利局大力支持,派出工作组指导该县防汛救灾。
作为抗汛排涝的主力军,平原县水务局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科学调度,全力以赴。该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英勇第一时间带领局党组全体成员和6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防汛救灾第一线。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及时启闭关键涵闸20多次。引导县城上游客水绕路下泄,确保城区安全。同时,把穿城河流笃马河下游的闸门全部打开,组织力量清除了德龙烟铁路施工队在笃马河下游阻水的施工便桥。
疏通河道排水体系,保证全县各主要河道排涝畅通,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确保洼地的积水不再加剧。及时组织人员、设备抽排城区和乡镇积水。全县共组织挖掘机、大型抽水机160多台套,打通阻隔120多处,上阵劳力5万余人。
“应对这次强降雨,德州市的大水网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县水务局副局长宋庆波说, “通过2009年以来的大水网建设,我们从头到尾治理畅通了6条骨干河道。没有大水网建设,这次降雨造成的后果不敢想象。”
危急时刻冲锋向前
王庙镇坡刘村地势低洼,村西的耕地高出村子2米多。
7月31日凌晨4时,一名早起的村民发现屋里进水。到大街上一看,洪水已到了膝盖位置,于是急忙去村党支部书记家报信。
原来是村西耕地中的一条南北沟洪水暴涨,汹涌的洪水将提防冲出了一道100多米长的缺口,沿着大道向村中冲来,严重威胁整个村庄的安全。
接到报告后,副县长杨传智,王庙镇和县水务局、民政局的负责人火速赶往坡刘村的救灾现场,立即组成了防汛抢险临时领导小组,研究防汛救灾方案,紧急调运防汛物资。
救灾先救人,由该村党员组成的50多人的防汛救灾小分队冒着倾盆大雨,挨家挨户转移老人和儿童,安抚群众情绪,帮助转移财产。半个小时内,村西头的80余户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随着降雨加剧,客水来袭,坡刘村汛情越来越紧急,临时领导小组立即调度15个村的500余名群众在各村党员干部带领下,手持铁锹冒雨赶来。由县水务局调运的2万条编织袋和两台挖掘机也及时送达。救灾现场,领导的指挥声、群众的喊号声、机器的轰鸣声交汇在一起,奏响了防汛救灾的最强音。近千人的抢险队伍装填泥袋、肩扛泥袋,用一个个编织袋在村西头修筑第一道防洪堤坝,缓解了洪流的冲击;两台挖掘机就地取土,筑起了长近百米、高3米的第二道堤坝。
对当地水系较熟悉的赵英勇与宋庆波,冒雨踏着泥泞沿着南北沟向下游走了一公里多,找到了沟渠的 “卡脖子”段,迅速组织大型机械进行疏通清理。经过1小时的奋战,终于打通阻隔,使得排水畅通,半个小时后水面就下降了80厘米。到下午5点半,坡刘村持续十多个小时的险情终于解除。
争分夺秒不惜代价
由于三唐、坊子两乡镇地势低洼,马颊河水位高,积水难以汇入。县水务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争分夺秒,紧急行动,于7月31日下午组织出动大型抽排机械16台套、发电机组5台套、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60多人,在马颊河大堤曲六店抽排积水。局防汛排涝队队长孟凡祥连续三四天盯在工地上,冒雨调运物资、安装设备,眼中布满了血丝。经过连续奋战,该县抽排积水效果显著,水位下降60厘米,有效缓解了笃马河的排涝压力。
同时,各乡镇也实行书记、镇长包洼地、包重点河段责任制。组织群众采用抽排积水、打通竹节沟等措施,抢排大棚积水和死洼积水,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以上措施,目前全县已排除积水面积近40万亩,无一例伤亡事故,防汛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 崔巍 杨海峰
新闻推荐
“这是银王鸽,体型大,生长快,鸽肉嫩滑,汤汁鲜美,一进天津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平原县王杲铺镇王杲铺社区赵恩军手捧鸽子高兴地说。他购进电脑自动孵化机,实现人工孵化。目前,鸽棚存栏3200余对,日孵化雏鸽...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