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股建设发展的热浪荡涤着冬天的寒意,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进场施工预示着美好未来。行走在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每一个角落,你都能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气息。
龙门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徐桂元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办事处按照“三年倍增计划”的总要要求,以“全省有影响,全市有位次”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了经济社会在较高起点上实现较快发展。截至 12月 15日,办事处实现国税收入2411万元,地税收入2842万元,国地税收入总和占全县乡镇首位,同比增长27.49%。
用活招商脑子,走宽招商路子
“项目总投资6亿元,其中一期已到位资金3亿元,中控楼、压缩车间、储备罐的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设备调试。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生产液化天然气6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利税6亿元。”在龙门街道办事处今年最大的招商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孙总介绍说。
今年以来,龙门街道办事处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引进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好项目为方向,依托和发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等特色优势,积极动脑子、想办法,夯实招商基础,改善投资环境。
要想招来商,必须信息广、渠道多。龙门街道办事处提出了“全民招商”的理念,与各部门、村居签订了招商引资责任书,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到人,并制定招商引资奖惩办法,鼓励各部门人员利用一切人脉资源广泛搜集招商信息,以此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同时,龙门街道办事处还通过广交朋友,以友招商、以情招商、以会招商、登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法,积极鼓励干部职工走出去,并通过企业联谊会、龙门籍在外工作人员座谈会等活动邀请客商前来做客,宣传招商政策,营造招商引资工作氛围。
截至目前,投资1.5亿元的中坤源新型建材、投资8000万元的年产200万支机械平口钳等13个招商项目正紧张施工;年产3000吨海藻糖、年产30万吨控释肥等总投资12亿元的6个项目已经动工建设。
三次产业同时发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走进福洋生物有限公司厂区,淡淡的玉米发酵味道沁入人心,各个厂区忙而有序:东北厂区, 年产5万吨葡萄糖酸钠项目生产线机声隆隆;西北厂区年产8万吨葡萄糖酸钠的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明年投产后,公司葡萄糖酸钠产量将跃居全国第一。
葡糖糖酸钠是公司的第三代产品,由玉米淀粉为酵母“发酵”而来,但利润却是玉米淀粉的15倍以上。“由淀粉到葡萄糖酸钠,虽然只是简单的产品改变过程,却使福洋实现了由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向生物工程基地的嬗变,今年有望实现产值12亿元,上缴税金突破2500万元。”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雷达感慨地说。
在快速膨胀工业规模的同时,龙门街道办事处始终不渝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品牌型发展之路,努力推进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
福洋生物与山东大学合作设立了全县首家院士工作站,为掌握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精科液压购进了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投产后可增加产值500多万元。培育起总投资过亿元的物流运输企业6家,年吞吐货物1500万吨;新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2个、过百万元大型服务业项目53个,服务业税收占比超五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新发展鲜切花大棚21个,精品西瓜大棚500亩,经济林280亩,标准化养殖小区2处,城郊型农业渐成规模。
打造“超100%保姆式”服务,创优企业发展软环境
“这次走访主要是了解企业生产经验中遇到的难题,回来后想办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使招来的企业能真正落好、发展好。”见到龙门街道办事处招商部主任王勇时,已是下午6点多,而他刚刚走访企业回来。
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龙门街道办事处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为地方经济作贡献的理念,着力创优企业发展软环境。“说好每一句话,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件事,接待好每一个服务对象,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力求做到工作不延误,办事不积压,差错不发生,办事者、投资者不受到冷落,党委、政府的形象不受到影响。”徐桂元表示,“我们对来投资的企业实行‘超100%保姆式’服务,坚持做好客商投资审批的全程代办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运行后的经常性服务,真正形成亲商、重商、富商的氛围。”
围绕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该办事处建立了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服务的 一站式服务大厅,制定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企业家政治上优待、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奖励。自去年以来,共为企业协调贷款近9000万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100余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发展奖励机制,对较大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今年以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新增私营企业25家、个体工商户360家、注册资金6000万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47%、180%和120%。□本报记者 李根 本报通讯员 李守峰 张志萍
新闻推荐
◆工业废物变身节能建材 ◆作物秸秆转化清洁能源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