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讯 (金吉鑫)挖沟顺渠通自来水、铺设全新取暖管道、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建设乡镇小学教学楼,这些都是需要破土向地下“埋钱”的“筑底”工程。刚刚过去的一年,平原县把重点财力补在农村饮水、行路、教育等薄弱环节,把优秀干部调集在大医改、集中供暖改造、落后村整治等敏感问题上,这些工作虽然花钱多、麻烦大,但抬高了全县百姓的幸福指数。
谈及“筑底工程”,平原县委书记马善军说:去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上任后,把改善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作为最大的事来办,大力压缩不必要的政务开支、精减机关工作人员,把财力和精力转移到了农村、转移到了事关群众利益的改革领域。
2012年,平原县新增财力的80%全部“注入”百姓生活,民生工程呈现出“突击性”、“交叉性”和“密集性”。通过县财政投、对外合作引、借助上级扶持资金等措施,全县实际民生支出达9.7亿元,创历年投入之最。在行路上,实施了总投资2.76亿元的农村公路网化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17公里、桥涵261座,彻底解决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县100%的村庄实现了街道硬化,县内公路实现了互联互通。在吃水上,实施了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县最后295个村庄、1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德州市率先整建制建成人饮安全工程示范县,34万多农村群众与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同质同源的黄河水。在农村教育上,实施了中小学楼房化工程。投入财政资金4500多万元,启动了7处中小学校楼房化建设,开工建设楼房13栋,7500多名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工程进度为全市第一。在住房上,投入财政资金9000多万元,新开工廉租住房620套、竣工1000套、已分配754套,建设规模居全省县级第二、全市县级第一。
县里坚持“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敢吃“螃蟹”、直面敏感,一年间做了3件让群众拍手称快的实事: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为全省30家、德州市唯一一家试点县,县财政投入1500多万元配套改革,实现了公立医院“先看病后付费”和“药品零差价”,累计为群众报销医药费1.2亿元,受益农民126.9万人次。针对县城供暖的落后局面,对供暖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招标、彻底改革,确立了新的供热企业,投入2亿元新建供热管网29.3公里,改造供热分配站106座,城区供热面积与供热质量实现“双飞跃”。同时,下大功夫消除农村落后面,在县直部门抽调15名干部,下派到落后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遗留问题169件,将15个“后进村”转化成了“后劲村”。
平原县县长王洪霞表示,财政再紧,绝不压缩民生开支,今年县财政将在加大“开源”的基础上进一步 “节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活动、庆典仪式和行政费用,把更多财力花到群众身上,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新闻推荐
切开疙瘩解决问题 扑下身子实事实办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