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斐 通讯员 刘振栋)一个资产四五十亿、年利税在2亿元到7亿元的大型化工项目,放到哪里可能都会成为 “香饽饽”,但平原县却令人惊讶地对这个项目说“不”。为何对送上门来的 “大块头”还挑三拣四?原因很简单,据审查,该项目生产的产品存在污染,不符合平原县的招商 “胃口”。
绿色环保、贡献率高,是平原县招商引资的基本原则。坚持绿色 “门槛”,实行 “择优录取”,平原县发生了一系列的“舍弃”之举。今年以来,平原县先后拒绝20多个污染重、耗能大、税收贡献率低的招商项目,其中不乏投资数十亿元的大项目。
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创新价值? “一定程度上,平原县已不是在引资,而是 “选资”。我们把招商引资和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严把洽谈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关口,挤干项目水分,提高科技含量,引进创新型的好项目,实现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善军说。
今年,平原县集中开展了 “百日招商大会战”活动,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借助济铁物流园项目,着力引进“大进大出”型的传统企业。另一方面,从节能、环保、安全、税收、占地 “五个维度”筛选项目,不断健全完善项目准入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引进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以来,全县新签约项目56个,总投资额318.21亿元。
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平原县成功引进了西安华远新能源、德欣电子、天美电子、超纯材料、日升科技单晶铜、爱能森光热发电、美国EMC胶凝材料等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汽车智能防撞系统、稀土铜合金单晶铜键合丝、济铁物流基地、上海信谊医药产业园、新都化工等一批创新型项目先后签约、开工。
新项目落地,循环经济是首道 “门槛”。平原县坚持凡是污染环境型项目坚决不上、资源浪费型项目坚决不上、落后淘汰型项目坚决不上。在项目建设上,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大开 “绿灯”,建立 “绿色通道”,实行 “一对一”的全方位服务模式,以项目大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在项目储备上,对年产300万立方米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利用造纸废渣生产装饰材料等4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实行跟踪式管理,形成 “滚动式储备、动态式推出、梯队式衔接”的良性循环格局。
“招商引资不能 ‘剜到篮子里就是菜\’,而要‘把好菜剜到篮子里\’。”日前,全县重点项目调度会上,对招商引资设立了 “硬杠杠”——除了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外,还要算亩均税收。
“亩均税收”指每亩土地上企业贡献的税收。平原县把 “亩均税收”作为取舍新标尺,将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或建筑密度等指标设为招商项目硬杠杠,规定 “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予考虑; “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的项目,方可在平原落地。而对于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 “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上企业,实行 “一事一议”政策,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全程跟踪服务。
江山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是典型的 “蜗牛式企业”,但其核心技术国内同行业领先,所产的碳纤维科技多轴向织物、碳纤维单向预浸布等产品具有轻量化、高强度及耐疲劳、耐腐蚀、耐热等显著特点,在30亩地上每年创造近2亿元的销售收入,企业计划3年内再进行二次扩张,力争成为同行业龙头。投资1亿元的超纯电子专用材料生产项目,占地仅23亩,项目达产后,利税却可达2亿元。
有了 “亩均税收”新标尺,平原县产业结构得以调优、调强。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洪霞介绍,实施 “亩均税收”规定以来,平原县亩均税收同比提高20%,新上项目占地面积减少近三成,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至95%,位列全市前茅。
新闻推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震后灾民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应急场所,也可用于火灾、水灾、洪水、爆炸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以空地、公园、绿地、广场、体育馆、学校操场等具有一定规模且...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