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娜 通讯员 王德政 李建强) “开发前,一亩地打粮六七百斤,承包一亩地在400块钱上打转悠。开发后,生产条件好了,产量也上去了,今年亩产达到1300斤,承包费也由原来的400元增长到800元,农业综合开发让 ‘贫困地\’变成了 ‘富贵田\’。”11月25日,前曹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任庄村农民任吉友高兴地说道。
曾经,村民任吉友所在的村庄盐碱荒芜、田薄地瘠。如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老任的薄瘠地变成了 “富贵田”。前曹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1280万元,开挖沟渠43.1公里,动土方47.7万方,修建桥涵闸193座,新建排灌站33座,铺设低压节水管道60公里,架设农电线路13.86公里,修建砂石路23公里、土路5公里,植树5.6万株。建设优质小麦、玉米良种及配套技术示范区2000亩,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区年增产粮食175万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
“我们按照 ‘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开发思路,用足用活国家农业开发资金,找准农业综合开发与现代农业的结合点,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助推器\’”。县农业开发办负责人说。
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近年来,平原县累计投资亿8000万元,治理中低产田12.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围绕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清挖沟渠416千米,新建扬水站55座,新打、维修配套机电井945眼,铺设PVC管道718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农田灌溉难问题,亩次灌溉用水由过去的120方减为80方,实现项目区年节水2600万立方。新建维修道路382公里,有效解决了生产运输难问题。同时,推广农业新技术12项,并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8期,培训4.65万人次。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00万公斤,增幅15%,增加产值90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确保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过程中,平原县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另一个工作重点。近年来,共扶持大蔡牧业、福源淀粉、华农食品、尹屯猪场、益民生猪、德州大成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324万元,发展基地20万亩,带动农户3万个,解决社会就业2000多人,农民年人均增收400多元,使玉米 “粉身”变黄金,小麦 “碎骨”成白银,既为耕者谋利,又为食者造福,实现了两渠放水,农企双赢。
仅2012年度,平原县就实施了三安华农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储藏3500吨专用小麦流通设施新建项目和德州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蜡质玉米淀粉加工项目两个。其中,三安华农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储藏3500吨专用小麦流通设施新建项目区年可储藏小麦3500吨,实现销售收入754万元,可带动750户农户种植小麦,农民年增收76万元;德州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蜡质玉米淀粉加工项目以订单农业的方式收购糯玉米,直接带动基地面积4万亩,带动农民增收400万元。
新闻推荐
108.19万人次报销医药费1.28亿元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