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谁家能装上这么一扇高大厚重的铁门,是一件长脸的事情,所以买卖特别好,赶上恩城集,一天能卖两三个,一年能卖到三百个门。”铁门制作业户王永亮回忆以前的 “好日子”,感慨地说。
恩城镇是传统的民营经济强镇,镇上有木器加工、豆制品、卤蛋、纸箱等特色产业。在上世纪,农户普遍采用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为方便出入农用车、进出货物,宽4米高3米的压花喷漆黑铁门成为农户们的首选。大量的需求、较低的门槛和丰厚的利润使铁门制作业步入了快速扩张阶段。像王永亮一样的铁门加工业户纷纷将加工点从村庄迁到了交通便利的镇驻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门加工一条街,铁门制作业户最多时达到20余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两区同建的推进,恩城镇特色民营企业进入了园区化生产阶段;镇驻地形成了包括红滨社区、滨河社区在内的万人社区。铁门的客户群开始萎缩,王永亮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2008年开始,就不断有业户关门歇业。2008年恩城拆了西关村,盖了第一个农村社区。”硕果仅存的几家铁门制作业户,不约而同的将2008年作为行业拐点。2008年开始,恩城镇陆续对西关、西于、西四街、北关等村庄进行拆建,累计建成住宅楼28栋,建成商住楼450栋,实现1540余户群众社区入住;同时,建成了年产30万吨啤酒、13亿只易拉罐、20亿只易拉盖的啤酒园区、占地300亩的马庄木器产业园等7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1.2万人园区就业。
“民营企业用电动推拉门,社区农民用防盗门。没搬上楼的农民盼着拆迁,即便是老房需要翻盖,也是选便宜的白铁门或者是直接买二手门。”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于奎对此有些无奈。
“花10万盖个院,不如再添10万买套楼。”在50岁的铁门配件生意人王志看来,行业 “寒流”更源自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居住在社区,群众可以享受完善的水电暖设施和配套教育医疗服务,于是子女结婚、上学等刚性房屋需求群体更青睐于社区生活,等拆迁、买楼房成为当地群众的主流思想。
“照这样下去,铁门生意会越来越不好做,”铁门制作“老把式”王延春选择了急流勇退,在镇上的一家工厂找了个焊接的活儿,“一天最少也能挣70块钱,离家又近,日子也过的挺好”。和他一样,众多的铁门制作“老把式”怀揣一技之长,选择进入电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产业园区,成为焊接工人。 张大伟 谭颖
新闻推荐
寒冬时节,盘点民生热词,“取暖”备受百姓热议。今冬,平原县采取多项措施,让百姓家中温暖如春。截至目前,供暖已有近两个月时间。那么,敬老院老人、廉租房住户、“两区同建”新型社区居民等群众取暖情况...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