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张光城,背已驼,步履略显蹒跚。提及护送孩子们上学的义举,他说:“既然承诺了,就要信守诺言。”9月22日,记者见到刚从北京领奖回来的张光城时,他坚持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小,获得这么大的荣誉有些不好意思。
“孩子上学我来接送,保证安全”
齐河县经济开发区火把张村临近308国道,村里的孩子每天都要穿过这条40米宽、车辆来往密集的国道,到对面的河里小学上学。
由于车辆多、速度快,村里每年都会发生学生被刮伤、撞伤的惨剧。这些,张光城和家长们都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如果能把村里的孩子集中起来,找一个人护送他们过马路就好了。 ”2004年,村里又一个孩子在上学路上被车撞断了腿,家长们找到村干部,希望想出个能保证孩子安全的长久之计。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已经66岁的张光城毛遂自荐:“以后孩子们上学由我来接送,保证每个孩子都安全! ”看着态度如此诚恳的张光城,村支书同意了。
只是村支书没有想到,一句简单的承诺,竟让年过花甲的张光城一守就是17年。
听说张光城担起了接送孩子上学的重任,起初有些家长还担心,“他这么大年纪了,能保证安全吗? ”“不知道能坚持几天”……
张光城挨家挨户地向家长保证:“放心吧,一定安安全全送过去、接回来。 ”
家长们最终被说服了,孩子们却有些“不服管”。上小学的孩子正是调皮好动的年龄,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有时张光城刚整理好队伍,一会儿又乱作一团;经常嗓子都喊哑了,还是控制不了局面。
后来,张光城想了个办法:他买来一块红布,缝在竹竿上,制作了一面小红旗。又买来一块手表,戴在手腕上。从那以后,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准时等在路口,手摇小红旗护送他们过马路。孩子们也渐渐喜欢簇拥在张爷爷的小红旗下,跟着过马路。
“小红旗摇坏了4面,手表用坏了七八块了。 ”说起这些,张光城笑成了一朵菊花,在他心里,这些坏了的小红旗和手表,就是他这些年的成绩单。
17年护送600多学生
“早上7点半,中午11点半;下午1点半,下午5点半。 ”从护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这些接送孩子的时间点就刻在了张光城的心里。不管严寒酷暑,他几乎放弃了家里的一切事务,专心做起了自己的“送学事业”。
2005年冬的一天,张光城高烧不退,到了上学时间,他挣扎着要下床,守在身边的儿子张继信心疼地劝他:“等好点了再去吧。 ”一听这话,张光城生气了:“送孩子上学是我对全村人的承诺,万一孩子有个闪失,怎么向父老乡亲交代? ”
看到父亲态度坚决,张继信只得将小红旗递给父亲。送完孩子回来,张光城发烧更厉害了,躺在床上爬不起来。到了放学时间,张继信提出要去“替班”,张光城却不放心,直到儿子立下了“军令状”,他才答应。
张光城时刻牵挂着孩子们的安全,家人也在担心着他的安全。有时,遇见下雾下雨天,儿子就主动陪伴老人;后来,长大的孙女也开始帮爷爷“送学”。每当这时,一个人的承诺,就变成了全家人的行动。
2009年,80岁的张光城患上了食道癌,在手术期间,他还始终不忘自己的承诺。在他住院期间,村里先后找了两个人顶替他,可都因为太辛苦而没有干到超过半个月。就这样,手术后不到2个月,张光城又“上岗”了。
张光城的负责、执着和守信,赢得了大家的敬佩,人们亲切地叫他“送学爷爷”。他护送的孩子数量不断增加,由最初本村的 20多个孩子,到后来附近五六个村的孩子都要他来接送,他接送的学生队伍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
从送学第一天起,张光城就再没睡过一个午觉;就连孙子、孙女结婚,他都因为送孩子上学而缺席。17年间,张光城共安全接送了600多个孩子,村里很多家庭的两代人上学都是他接送的。
“如果需要,我愿意一辈子送下去”
今年暑期开学后,张光城闲了下来。由于合村建区,他所在的村庄和附近几个村庄都将被拆迁合并到新建的社区。房子拆迁期间,村民们居住的地方分散了,上学的孩子多数不再需要过那条国道。
村民们都说,辛苦了这么多年,如今张光城的使命也算圆满完成了。可是张光城却时常沉浸在送学的那些时光里。
“有一次我滑到了,孩子们叫着爷爷把我围在中间,争先恐后地伸出小手扶我。那时候感觉真幸福。 ”“有时走在路上,有大小伙子、大姑娘跟我说话,我都不认识了,他们说十几年前我送他们上过学。 ”回忆起这些,张光城的言谈中,总是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如果以后还需要有人送,我只要能动弹,愿意一辈子都送下去。 ”张光城如此坚决地说。
张光城17年如一日义务接送600余名孩子上学的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在张光城家堂屋的墙上,挂着一面写有 “送学护学二十载,爱幼情深暖人心”的锦旗,那是去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给他送来的;还有一块 “好人之星”的金色牌匾,那是他在今年全市“三星”百姓口碑奖评选中获得的。
大家说,这些闪光荣誉的背后,记录的是张光城一路走过的艰辛和不易,映照的是他心中对孩子的一份爱的执着。张光城用瘦弱的身躯,心中的爱与责任,诠释了“信”的真正内涵。
记者感言:
张光城,一位普通的老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实际行动感染了许多人。从花甲到耄耋,张光城凭着对孩子发自心底的爱,成就了17年的坚守,深刻诠释了“信”的真正内涵。
张光城之所以能做到长期坚守、诚实守信,就在于他始终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现在确有一些人,能够凭一时激情,做出一些成绩,却因为缺乏持久的责任心,做不到善始善终。
我们学习张光城,并不见得要像他一样去送孩子上学,但我们至少可以像他那样,常怀为他人着想的爱人之心,在责任面前不当逃兵,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李宝华 侯刚 任凯
新闻推荐
路遇摔倒老人,扶不扶?
齐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齐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