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寻常的旅游,因游者心情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体验。当一种感触刻骨铭心,却又不好表达时,作家便运用“太极”之术,“王顾左右而言他”,写出了自己真实的心境。
——高艳国(特约主持人)
一桩夙愿,很久了,今年终于实现,且是在江南莺飞草长的四月。这天是周末,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浙江绍兴——鲁迅先生的故里。
与同行旅客心情不一样:与其说我是来绍兴旅游的,不如说是来朝圣的;与其说是来朝圣的,不如说是来寻根的。因为从形式上看,我与老伴确实搭的是旅游公司的大巴,也是以旅游的名义,从家乡山东来到绍兴的。每到一处,都是匆匆又匆匆,不得歇脚,走马观花,拍一些照片,仅示“到此一游”而已。可我到绍兴的心情和到别的景区大不一样,因为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里,是我心中的一方圣地。更深一层说,我是来绍兴寻根的——不管别人是否对我侧目,我固执地认为,作为一个挚爱着文学的人,我的“根”应当在鲁迅故里。
从旅游大巴的车窗里,远远就望见了写有“鲁迅故里”4个“鲁体”大字并有鲁迅吸烟半身像的巨幅牌子,心里不禁微微一热:盼望已久的地方到了。黑白两色的横幅大牌子突出了此地的与众不同,大概牌子的设计者深知鲁迅先生当年特别喜爱黑白木刻吧,故这般处理。大巴停下来,走出车门一看,不禁诧异:哦,这么多人!只见到处人头攒动,如同节日庙会上的情景一般。我去过多处现代文化人的故里故居,在那些地方,大多是门可罗雀,游人最多的地方也不过数十人、百来人。在那些景点,我可以从容地参观、拍照,甚或驻足沉思。而在绍兴这条名为“鲁迅路”的街上,不料竟是如此情景,以至于我下车后想在“鲁迅故里”的巨幅牌子下拍摄一张照片也未能成功——因为牌子前的小广场上站满了人。我问导游今天是否游人特别多,他说平时游人也很多,春秋两季天天像今天这样。
跟随导游,我们参观“三味书屋”时,是人挤着人走过石板小桥、左拐进入“三味书屋”院内的。参观鲁迅故居时稍微宽松了点。但到了故居后面的“百草园”,因逢周末,这里挤满了中小学生,他们大呼小叫,争先恐后地在刻有“百草园”三字的石头前拍照。半人多高的石头上的“百草园”三个绿色行书字,是鲁迅的字体,我学习鲁迅的书法艺术多年,对这字体十分熟悉,感到很亲切。于是,心里顿生一念:一定要在此石头前拍摄一张照片。为拍上照片,我不得不加入孩子们排队拍照的行列中。排了一些时间,才轮到我们,终于拍上了“百草园”,心里一阵宽慰……
鲁迅故里的游人这么多,对我这个“朝圣者”来说,很感意外。匆匆来匆匆去的游览,缺少了庄重的朝圣意味。但事后又想,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所谓的朝圣,只不过是对鲁迅热爱有加的一种感觉而已。在中国,公认的圣人,是家乡山东的孔老夫子。但是,我参观曲阜“三孔”时的心情,却和来绍兴不一样:数十年来,随着深入阅读鲁迅作品和学习鲁迅书法艺术,我产生了特有的“鲁迅情结”,对鲁迅先生深深敬仰。他那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人格,他那穿透时空的思想,他力透纸背的犀利文字,他那深厚的文化修养,都 使我这个热爱书面文字的人认定:人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圣人,而我心中的圣人就是鲁迅。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我是鲁迅的“铁杆粉丝”。
虽然在鲁迅故里的停留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我觉得,只要踏上了这一方土地,接上了这里的“地气”,日后再慢慢“反刍”、回味,就会越来越觉得不虚此行。
(华锋 齐河人,曾任齐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齐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书记。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发表、出版作品近百万字,出版小说散文集《豁然开朗》等。 )
新闻推荐
齐河讯 (石勇 张喜迎)去年底安头乡计划筹资300万元兴建鲁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跟“五彩花生之乡”一道,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发展旅游,图纸已经设计完毕。但11月22日,笔者到该乡采访时却听到这样一个消息:...
齐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齐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