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9岁的张爱华担任庆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的职务已整整7年。 7年间,庆云县统战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诸多工作亮点,年年被评为全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县科学发展考核先进单位;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在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先后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省工商联先进单位、全省统战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新工作措施,实现统战工作有为有位
2007年11月,张爱华从县妇联主任岗位调任统战部长,当时她对统战工作了解很少,但她有“干就干好”的决心和勇气。上任一个多月,她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请教、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深入车间、地头征求意见建议,在较短时间内对统战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形成了一套工作新方法。“做好统战工作,必须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切实克服‘等、怕、守、怨\’的思想障碍,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尊重。 ”张爱华说。
统战部门是人们眼中的 “清水衙门”,尤其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开展工作缺手段、缺经费,如果工作主动性不强,就可能被边缘化。基于此,张爱华推动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就是通过不断开展活动,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从2008年起,张爱华围绕县里的工作重点,每年都确定一个工作主题,开展一至几项特色活动。2008年,开展六大招商行动,启动三大和谐工程;2009年,启动五大服务工程;2010年,实施“凝聚力工程”,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2011年,开展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年活动;2012年,启动五大行动助推魅力统战;2013年,开展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动;2014年,开展创新服务年活动。
活动的常年开展改变了外界对统战工作的看法,改善了内外部关系,提升了自身形象。庆云县把统战工作与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等工作一样纳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范畴,实现了统战工作有为有位。
服务发展大局,用群众工作统揽统战工作
张爱华说,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要善于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凝聚好各方面的发展力量。尤其是要把握好服务与发展两大主题,切实关心关爱统战成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收入,是张爱华时刻牵挂的事,她结合开展“实施‘十百千\’工程,少数民族村在行动”活动,在少数民族村建了2个产业园,培植20个家庭致富示范户,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救助贫困儿童100余名,输送200名劳动力到外地务工。经过努力,杨庄子清真寺、西齐清真寺、常家天主教堂被山东省宗教事务局评为省级和谐宗教活动场所。
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张爱华深入70多家非公企业调研,积极帮助中澳集团、鼎力集团争取少数民族企业贴息贷款,帮助大通电器有限公司申报科技部重点项目,帮助信誉商厦公司企业开展文化建设,推荐3名企业家成为民建会员等。在工商联会员中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几年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进、扩产项目20多个,累计投资30多亿元。
张爱华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成立了庆云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会、社会新阶层联谊会,完善了县级领导联系党外人士制度。她多次与组织部门协调,选派了36名党外优秀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到社区任村官。
爱心加恒心,打造“真情统战”“魅力统战”
张爱华个头不高,气质温文尔雅,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许多统战成员都把她当成朋友、大姐。 “要想做好统战工作,首先要学会与人交朋友,用爱心和恒心把不同的人团结到共同目标上来。 ”她说。
许多统战成员单位、企业信任她、依赖她,遇到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向她反映,张爱华总是想方设法帮扶。庆云商厦是她长期联系帮扶的一家企业,她在支持企业搞好诚信经营的同时,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使庆云商厦成为了该县第一纳税大户。她组织中澳集团牵头成立了庆云商会,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成立企业文化策划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为142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策划设计和服务,并成功运作一家工商联会员企业上市。
正因为张爱华处处为大家着想,所以她说话有份量,开展的每项活动都得到了积极响应。张爱华提出的“民主党派帮扶庆云”工作思路,获得上级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的支持,成绩斐然,德州市各民主党派在庆云建立社会服务联系点8处,建立党派农家书屋12处,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
几年来,张爱华组织全县非公企业开展“光彩助学”“救助贫困母亲”“关爱三老人员”等活动,累计筹资100多万元,使90名老人乐亨晚年,120名家境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本报记者 杨德林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 苏利军
新闻推荐
市直机关暨公路系统经典诵读比赛举行,市直机关暨公路系统经典诵读比赛举行
本报讯 (记者 胥爱珍)8月29日,市直机关暨公路系统“学经典爱中华共圆中国梦”经典诵读电视大赛选拔赛举行。副市长董绍辉、市政协党组副书记陈焕然观看。来自德城区公路局、济聊高速公路齐河管理处...
庆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