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显营
改革开放以来,武城县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武商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抗争的过程,凭借一股创业激情和百折不挠精神,武商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在商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全国玻璃钢看山东,山东玻璃钢在德州,德州玻璃钢在武城。经过武商多年打拼,提升了德州和武城在全国的知名度。
一、武商带动了武城县民营经济发展
武城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与武商的拼搏努力和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他们依靠敢想敢干的冒险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逐渐把一个个小行业做成大产业,逐渐把业务从一个个城市做遍全国,同时也把外界的需求和信息带回武城,又反过来刺激和促进了各产业发展,带动了武城县民营经济发展。武商在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人脉关系等条件的变化,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业精神。
武城玻璃钢产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最早起源于鲁权屯镇。鲁权屯镇位于武城县北部,一半以上土地为盐碱荒洼地,历史上曾是全县经济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镇。改革开放以前,这里的农民顺应穷则思变的生存规律,冒着政治风险,搞起了玻璃钢加工项目,开始闯荡市场寻求生路。 1970年春,大吴庄村与天津球阀厂协作开发玻璃钢球阀和玻璃钢轴瓦,开启了武城玻璃钢生产之先河。这一时期的玻璃钢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在自家庭院里进行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种类单一,销售渠道也比较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农村中的一批“能人”率先走出黄土地寻求致富门路,玻璃钢生产逐步摆脱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引进缠绕和拉挤生产线。这一时期,玻璃钢生产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开始向工业小区聚集。武商依靠积累的人脉关系,带回的订单数额越来越大,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多,促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解除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束缚,玻璃钢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玻璃钢加工户呈“井喷”式增长,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民营经济发展驶向了快车道。目前,玻璃钢已成为全县民营经济的主体产业、财政收入的支柱来源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玻璃钢产业的带动下,武城县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起源于甲马营镇的汽车橡塑密封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由“小配件”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可生产各种汽车密封件、汽车仪表盘、玻璃升降器、汽车环保内饰件、大型成型件、刹车油管等产品。目前,全县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0多家,与一汽、东风、北汽等40余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实现了 “定向联系”,为其配套生产。另外,发端于老城镇的棉花加工、地毯等行业也逐渐壮大起来,与玻璃钢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一起成为富民强县的经济支柱。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约有三万多名武商常年在外联系业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人脉关系渗透到各个层面,部分武商已经在外置家或建厂。多年来,他们虽然身在外地,但仍然心系家乡,不仅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全国各地宣传了武城,树立了武城人良好的形象。
二、武商所具有的创业精神
武商创业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有胆量,具有冒险精神
1、冒政治风险。玻璃钢加工业兴起的时候,正处于“文革”中后期,人们头脑中“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非常紧。村办、队办集体副业虽被默许,但个体私营经济活动还受限制,搞个体加工和生产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1974年,原滕庄公社西郑庄村社员刘丙兰冒着风险,带领本队社员悄悄开展手糊玻璃钢业务,还偷偷刻了一枚“山东省武城县滕庄公社西郑庄玻璃钢加工厂”的印章。试想,在当时做这些事情,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
2、冒家庭破裂风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部分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还都十分困难,创业者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处于“一穷二白”境地。创业需要充足的资金准备。没有钱,他们中有的就把结婚时的嫁妆甚至房屋等可以卖的东西变卖了,再不够就去亲戚朋友那儿借;没设备,就自己当铁匠制作;没技术,就请教师傅或者买科技书籍,查资料研究。钱投进去了,能否把厂子建起来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有没有销路,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如果不成功,面临的就是妻离子散、众叛亲离。那个年代,这部分人身上表现出一种极为鲜明的精神个性,那就是强烈的脱贫致富、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靠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执著信念与倔强性格从不动摇。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和胆量,才有了他们今天的辉煌。
(二)不怕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武商开始跑业务时,身上没有充足的资金,外出时能步行就步行,尽量不坐公共汽车,坐火车也只是买硬座;吃饭常常是自带干粮,吃饱就行;买材料、样品试制、参加展销会等,上百斤物品都是靠自己肩扛;住宿也是找便宜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人脉关系,外出联系业务没有目标,上了火车就顺着线往下跑,到一个城市就下,联系不上业务就再去下一个城市。他们背着行囊、吃着泡面、睡着地铺,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在这种不怕苦、能吃苦、甘于吃苦精神的支撑下,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为发展壮大武城县民营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能坚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刚开始跑业务,定下一笔订单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不掌握需求信息,不知道哪里需要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信息,由于人地两生,要想一举拿下订单也非易事。坚韧不拔的武商们,失败了,不怨天、不尤人,(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赵志华)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武城镇深入开展了“宣传下乡、走访下乡、帮扶下乡”三下乡活动。该镇每名镇党员干部联系一个村庄,并联系10至20名村级党员,每名村级党员联系10...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