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种粮大户算起增收账
“今年我少打了两次农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小麦亩产却比去年增加了40公斤! ”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双,今夏迎来了新的收获。 6月8日,经过中国农科院专家测产,合作社种植的500亩小麦,最高亩产达到747公斤,创下当地小麦产量的新记录。
49岁的李庆双是武城县有名的种粮大户。 2003年,他流转2000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去年,他拿出500亩地做小麦绿色增产示范,没想到,第一年就大获丰收。
李庆双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你看,今年我们用了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害,仅这一项, 500亩地就少打了两次农药,一下子节省了1万元钱。另外,大机械的复合作业,也让我们节省了人工成本和单一机械的成本,每亩地差不多也能省100元, 500亩就省了5万元。成本减少了,小麦的产量还增加了,这一增一减,效益就出来了! ”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效益提升外,农户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省心与安心。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今年首次应用于武城县的农技推广中,建立了 “农技云平台+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技推广网络,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技推广服务。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平台已拥有县级技术指导员72人,每人负责指导科技示范户10户。全县建立科技示范户720户,这720户科技示范户每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 ”张学丰介绍说,“这样,整个农业信息平台就辐射带动全县14400户农民,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平台与专家交流,获取农业科技高新技术。 ”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高玉林感触颇深。 “以前我的工作是在实验室里带研究生、发论文、出成果。如今到了田间,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感受很深。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学家优秀的科技成果固然很重要,但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推广员全力推动和配合尤为重要,他们能够直接将优秀的科技成果本土化,就地开花结果,为地方三农工作带来直接效益。 ”
新闻推荐
解放思想 创新实干 力促县域经济强势突破,解放思想 创新实干 力促县域经济强势突破
近年来,武城县县域经济发生巨大变化,但仍有一些困难和矛盾未能妥善解决,在新常态下,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已刻不容缓。通过参加浙江大学县域经济专题研讨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