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武城县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通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拓展延伸新型城镇建设框架、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等举措,全域城镇化建设渐入佳境。 6月5日,《大众日报》县域版重点报道了武城县相关经验做法,现予转载,敬请关注——
□记者 张宇鸿 通讯员 王 涛 王玉磊
眼下,武城县全域城镇化建设已渐入佳境: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拓展延伸了新型城镇建设框架;工业项目不断集聚,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的思路逐渐清晰。
4个乡镇组团向县城中心靠拢
在武城,一张崭新的“四位一体”全域城镇化建设画卷正徐徐打开:县城不再局限于城区,4个乡镇正组团向县城中心靠拢,鲁权屯镇南融、甲马营镇东进、李家户镇北靠、武城镇东移,德州市最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聚集区初步形成。
在武城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现场,武城县建委党组书记朱振东指着规划图告诉记者,“这一综合体项目围绕区域内丰富水资源做足了文章,景观体系和道路框架占到总面积的40%,而住宅项目仅占30%。 ”
去年以来,武城县突出顶层设计,以建设城市综合体为方向,对城市进行总体开发,科学规划了运河文化、弦歌湖文化、状元文化等三大城市综合体,在功能、体量、风格上彰显武城的文化底蕴,体现生态底色。目前,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居民安置工程、育才实验学校等配套项目进展顺利,长7.8公里的运河文化长廊完成基础工程的90%。 “现在下楼就是公园,出门就是超市和学校,比起以前垃圾围村的情况,生活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 ”运河文化城市综合体果里村安置小区居民王晓松说。
城乡交通、环卫、供水、供气走向一体化
建城要先建规划,不能再搞零敲碎打、边边角角等无序开发。
家住县城西侧甲马营镇的沙通海在鲁权屯镇打工,每天骑电动车上班,不仅花费时间,还担心安全,尤其晚上下班回家时,路特别不好走。 “如今鲁权屯镇直通县城的宏海路南延工程已经竣工通车,以后上班再不用绕大圈子了,15分钟就能到。 ”
去年以来,武城县模糊县城和乡镇的界限,加大对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交通、环卫、供水、供气等“四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南水北调大屯水库、建德水库“双水源”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改造254个村庄的饮水管网,40万群众期盼多年的“甜水梦”成为现实。卫生院、养老院、幼儿园、小学、信用社等民生配套设施,已成为各镇街的基本配置。
公共服务提升吸引了大量农民向城镇迁移,全县镇驻地常住人口达到9万人,年均增长12%。同时,武城县抓住被列入全省“县城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机遇,梳理出总投资50多亿元的60多个项目,吸引了10余家名企、强企前来洽谈合作。
“今年,我们将配合德上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德上高速西连接线、四女寺出入口、龙四路改造的争取工作,做好省道318线东段改建、省道254线中修,提升道路畅通水平。同时确保在四女寺建设运河德州港。 ”武城县县长王胜强说。目前,武城县公路通车里程1876公里,万人均占有50.2公里,百公里密度252公里,两项指标居德州市首位、全省前列。
打造临边经济示范区
在老城镇3.5万常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地客商,老城镇按照纳税与投资额的多少,采取优惠购房、实物奖励等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在镇上安家立业;而鲁权屯镇,依靠玻璃钢、中央空调等特色产业,成为人气聚集的经济强镇。据鲁权屯镇党委书记田志清介绍,该镇每天吸引近4000名河北人往来上班。
打造邻边经济示范区只是武城县全域城镇化的举措之一。武城县有近二分之一的边界线与河北省相接,8个镇街有4个与河北隔运河相望。面对周围针对邻边地区不断出台的优惠政策,武城提出发展邻边经济的措施。 “邻边经济是‘虹吸经济\’,具有吸纳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发展邻边经济,能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进而加快城镇化步伐。 ”王胜强说。
去年以来,武城县以实现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为抓手,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发展的“后劲”。同时,武城县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引导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使农业更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支持。目前,武城县393个自然村合并为48个社区(并居点)和60处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面积已达200万平方米,近2万户群众搬入新居,6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予腾)武城县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放大自身优势,加快实现相互融入、协同发展。武城县挖掘“武商”资源,大力实施“三回”工程,以京津冀“武商”为对接突破口,创新招商...
武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