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 夏津新闻 平原新闻 齐河新闻 临邑新闻 庆云新闻 宁津新闻 禹城新闻 乐陵新闻 武城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德州市 > 武城新闻 > 正文

忆昔当年行洪时,忆昔当年行洪时

来源:武城时报 2016-08-01 10:23   https://www.yybnet.net/

眼下,运河行洪工作正在持续进行。除了新闻,我还献出自己珍藏了整整20年的抗洪影像资料,让这期的《新闻广角》专门制作了行洪专题。经过祁敏她们的妙手回春,这些资料又重放异彩,观众看了感慨无比。播出第二天一早,德州电视台就打来电话,索要这些资料。随即,这些资料在德州新闻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个人一辈子赶上两件轰轰烈烈的事不容易,倘若赶上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轰轰烈烈的事儿那就更难。

我赶上了:一九九六年的运河行洪和二零一六年的运河行洪——同样的岗位,同样的职责,都是以新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

说到这些资料,提到当年抗洪,就不能不提到当时我主持的一档栏目——《今日视点》。因为有了这个栏目,也才有了我那么深的参与度,也才使这些资料有了保存的价值。

当时中央电视台刚刚推出《焦点访谈》,它在我的脑海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作为当时还称作“编播科”(实为新闻部和编辑部的合称)科长的我,在当时县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立即着手,在《武城新闻》之外,开办了一档在风格和内容上全部模仿《焦点访谈》的新栏目《今日视点》。因为它完全有别于一般新闻和专题的风格及内容(央视将它归于新闻评论部负责),在内容上和采编上难以把控和驾驭,需要在实践上加以磨合和探索。它要拍摄的内容充满着未知和不可控,采访中要现场发挥,需要脑、眼、嘴、腿,与摄像镜头同时并用,加上节目怎么定位只有我自己清楚,所以全部采访就由我这个科长承担下来。为了保持节目的原汁原味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李树勇副局长把前后主持和串联词的播音工作也让我一人承担下来,所以以后多少年朋友见了我都拿我的 “武普”(武城普通话)打趣。 1995年7月《今日视点》开播,初生牛犊的新栏目直击人们关注的大事小情,所向披靡。 《把“路”还给行路人》头天播出,分管副县长第二天就带着有关部门,亲自上阵整治违章占道。 《一条断腰路引发的思考》《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抨击了时弊,推动了全县疑难工作的解决。反映企业扭亏为盈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反映落后村由弱变强的《不信东风唤不回》让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县主要领导称赞该节目起到了行政命令难以起到的作用,《大众日报》《联合报》《德州日报》也对该栏目加以报道,称它是“武城县的‘焦点访谈\’”。

1996年,注定要成为载入武城史册的重要一年。在平静中人们迎来了8月,在平静中人们迎来了行洪。人们对上一次洪水的记忆还停留在30年前的恩县洼滞洪,那可怕的场景是否还会重现?那骇人的灾害能否可以避免?

1996年的8月也注定要成全武城新闻人特别是《今日视点》的历史担当和神圣使命。

记者是历史事件当然的记录者和参与者。除了新闻节目的跟进报道,我更将《今日视点》对准了这次行洪中的浩大、深度和细节,这就为20年后重新回顾这一事件留下了详实而丰厚的资料。我把家搬到了我的办公室(几人共用的办公室),办公桌和连椅成了我的睡床。担任助手的记者互相轮替,我却是雷打不动的一盯到底。县里不用提前打招呼随叫随走。那年8月,如同今夏。没有空调没有风,房里是热的,房外也是热的;地上是热的,空气也是热的。最难受的是晚上,与热空气相依相伴的是欢舞的蚊子,轮番的叮咬让你防不胜防,拍不胜拍。唯一的减痛方式是跨出门外暂时躲避一下这种高密度的叮咬。只有到后半夜,高温才能稍稍减缓,这才可以蜷坐着小憩一会儿。这时候也就开始了蚊子大快朵颐的时候,“困得熬不住”成了捍卫短暂睡眠的唯一法宝。

最怕的是下雨,不是每场大雨带来的都是凉爽。有天晚上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涌进屋里的不是大雨带来的清凉,而是室内外“两军”蚊子的大会师,它们毫不谦让地饱餐着我和另外一名记者。我们齐齐躲到室外,无奈大雨如注,只好退将进来,再给蚊子提供饕餮的盛宴。我的这位伙伴年轻气盛,猛地吼叫一声,毅然冲到如注的雨中,任雨浇,任水灌。仿佛要冲刷掉那满屋的热气和对以他为餐的蚊子的怒气!我为此也大为感触,跨门与他并肩站立……

行洪最怕的也是雨,它增加了水量,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有次雨后,在我若睡若醒之时,被人推醒叫起,要和赵忠新书记去抗洪一线突查暗访。我们坐在同一个小车里,开始了漫漫长夜里的长途跋涉,第一站是最远和最难走的杨庄乡。临近一线,因道路泥泞只得徒步行进。我扛着摄像机踉跄着跑在前面。那时的摄像机还比较落后,没有随机配置的新闻灯,我只能掌握时机,在难得的有点灯光的时候抓紧抢拍。这一夜我基本未眠。

除了跟拍领导,我更多的是自己带着辆车,白天黑夜,沿堤寻找报道线索,赶上饭点跟民工同吃一锅大锅菜。

除了苦还有危险。拍行洪镜头没有统一标尺,没有高要求,随意一拍就能交差。但这不是我的风格,每次到一线,我都要寻找最佳的角度,拍下自认为最佳的画面。行洪最怕的是溃堤,而河水冲刷堤岸的正面场面,你从岸上只能看得到不能拍得到,为此,我毅然跳到水里,扛上摄像机,等待堤土受水冲刷掉落的画面。堤土每隔一会儿就掉落一次,我拍下一次,又纹丝不动地等待下一次。拍完上岸,身上满是麻点——那些本来躲在水草上避险的小虫和蚂蚁趁我拍摄的空档已经爬满了我的全身。

最感人的是在抢险的工地,在与那些参与抢险工作的普通人的接触中,我对“保卫家国”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有了更直接、更切身、更深刻的感受。在甲马营乡一个村里,全村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家里不留一个能扛掀挖土的。凡是本村本土的,既便家里没地的也赶来添把力。一个在天津上大学的大学生,也利用暑假带着伙伴前来助阵。

结果是除了新闻,全方位跟进报道的就是 《今日视点》播出的抗洪专题——《运水河畔战洪图》。

行洪结束,我才回到家里,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三岁幼子分别七天后的“团圆”,而只有睡觉,睡觉,睡觉!

那年,我被县里授予“抗洪防汛先进个人”。

作为新闻人,除了要有对职业的坚守和执着,新闻职业的敏感尤为可贵。我当时就决定,这些资料,我要保存下它,不仅是因为它记载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更因为我已感觉到它在武城的传史上,肯定会是重要的一页,它将会为这段历史留下活生生的记载,任何照片和文字都无法替代。当然,那些被采访的对象,那些人,那些事,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无法在记忆里、在录像带上抹去他们。那些学生肯定已不再年轻,那些青年已步入中年,还有更大岁数的可能已经故去。

我更欣慰的,是20年后的《新闻广角》秉承了当年《今日视点》的风格和精神,同样扩大着它在观众当中的影响力,所不同的是它比《今日视点》制作的更精美,更出色。

我献出的资料是两个小时,那只是20年前全部资料的一个部分。我很幸运,并不是因为我比我的同事们做的更多,只是因为我保存了它们。

高春山

新闻推荐

武城县加强小麦托市收购监管,武城县加强小麦托市收购监管

本报讯 (通讯员 梁光华)当前,全县小麦托市收购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为切实把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到实处,县粮食局加强对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小麦收购秩序,维护售粮农民利益。县粮食局成立...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忆昔当年行洪时,忆昔当年行洪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