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市财政局预算科长。常怀敬老之心、常做爱老之事。冬季,给母亲备好棉衣,把她安排在暖和朝阳的房间。夏天,钉好纱窗,买来灭蚊药,让她安安稳稳的休息。为母亲定期做体检。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陈伟教育妻子、儿子,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所以结婚十几年来,婆媳关系一直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吵过架。一个女婿半个儿,对于岳母他同样如此,象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孝敬。在陈伟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从小也特别体贴老人,家里做了好吃的,总不忘让奶奶先吃。还经常给奶奶读书读报,让她了解一些有意思的新鲜事,老人生活的快乐、舒畅。
韩双菊,回族,十里望回族镇韩寨社区村民。五十年来,她用自己的孝心和爱心让自己101岁的公公生活的越来越幸福。2002年,公公突发重病,家里年轻人外出打工,57岁瘦弱的韩双菊跑上跑下推着老人做各种检查,晚上还要陪床做监护。一个月时间,老人康复出院,她却瘦了整整七斤。她帮老人洗脸、洗脚、洗衣服、做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流程。老人穿的衣服脏了马上洗,到了换季及时添置新衣。生活中尽量让老人高高兴兴,平日里也让老人欢欢喜喜。韩双菊说,孝道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子孙,把它传承下去。在韩双菊的带领下,他们家人人上行下效,代代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被邻里亲朋誉为“孝心之家”。
赵秋英,禹城一中教师,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其婆婆2000年患脑溢血病,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饭喝水端屎端尿,都主要由她悉心照料。她还定时侍候婆婆大小便,洗脸,梳头,喂饭,为婆婆洗澡、翻身、按摩。修剪指甲,勤换被褥,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更是勤于擦洗,换衣换褥。十二年来,寒来暑往,她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使病中的婆婆从未长过褥疮。她不仅在生活上体贴入微,在精神上也安慰呵护老人,经常与老人拉呱,还为老人买了收音机解闷,让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赵秋英以不倦的爱心谱写和睦家庭的乐章,奏响和谐社会强有力的音符!
李爱军,安仁镇中心小学教师,工作单位离家五里路,每天往返。自83年结婚后,始终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几十年来家务事都是一个人承担。现在婆婆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生活全靠她一个人来照顾。两年前老人意外摔伤股骨头,花了几万块钱医治,半年时间不能下床,她从不抱怨,一直守在床前照料,默默承担着一切。半年后虽能下床,但至今自理能力很差,日常生活都需要人来照顾。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做到了。婆婆逢人就夸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儿媳。娘家父母都七十多岁,2004年父亲查出食道癌,她术前术后始终守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身体恢复健康。现在她也是时常牵挂着父母,经常去看望,虽然很累,但感觉有老人守在身边也是一种幸福。
徐炳海,莒镇乡党政办主任、民政助理。几十年如一日,心系农村弱势群体,情牵当地人民百姓,被当地群众称为最贴心的“自家人”。他重复回访五保户数百次,风雨无阻。十几年来,徐炳海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先后为几十户贫困老人维修了房屋。对于有精神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敬老院生活的五保户,徐炳海就买来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送到他们家里。精神病患者张现国,因病不宜住乡敬老院,经他多方协调其亲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尽心照顾,逢救济款下来时给予适当补贴。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良的百姓送他一幅对联:“访民情风雨无阻,心系人民真情炳千秋;察民意不知倦怠,情牵百姓博爱宽如海”。
李中良,伦镇民政助理兼敬老院长。为让老人们有个舒适的环境安度晚年,他向党委政府建议新建敬老院一处。设计需求满足了老年人生活,也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就餐、娱乐、洗浴等活动。目前全镇有50多位老年人在这里免费颐养天年,享受富足欢乐的晚年生活。他将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工作进一步细化,全镇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与子女签订了赡养协议书,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将因赡养问题引发的纠纷降低了60%。他协调卫生院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办理了老年证。每5个村确定一名老年宣传员,由退休教师、干部和有一定名望的老年人担当,让他们发挥余热,营造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浓厚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晓)8月23日,省水利厅经管局局长郭秀生带领专家组来禹城市对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进行现场考察评审。市领导张安民、张磊、张仁庆、纪书华、刘之荣、司红玉陪同活动。市委书记、...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