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7岁的王冬梅走上了计生工作岗位。当时,由于人们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不少计生对象每次看到她上门,就东躲西藏,有的还破口大骂。为此,王冬梅不知道流过多少辛酸的泪水。然而,生性倔强的她从不轻言放弃。
为改变群众生育观念,她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进村入户,对群众进行人口国情、计生政策、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慢慢地,育龄群众对她改变了态度,“多子未必多福”、“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计生新观念成为群众的共识。
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王冬梅尽心竭力搞好育龄妇女随访服务。北邢村育龄妇女邢秀梅生育双胞胎,孩子夜间哭闹、不睡觉,她没法休息,累得逢人就哭。随访时,王冬梅经过细心观察、细致了解情况,发现“长明灯”是“罪魁祸首”,随即告诉她:伺候孩子不同于“养鸡”,晚上是休息时间,黑白亮着灯,把孩子的生物钟打乱了,所以孩子晚上不睡觉。药到病除,一周后再去随访,邢秀梅感动地抓着她的手说:“冬梅姐,谢谢你救了我”。类似这种真心实意为育龄妇女服务的例子,在王冬梅34年的计生工作生涯里数不胜数。
工作34年来,王冬梅从事过网长、统计、会计、微机、药管、协会等工作。她干一行、爱一行,管一样、精一样,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全市的先进,是计生站里公认的“全面手”。
计生网长是个操心下力的苦差事。在张庄镇大洼王管区当计生网长更苦。这里的土属红粘土,本来道路就高洼不平,赶上下雨的时候,更加泥泞难走,能把人的鞋底粘下来。就为这,谁都不愿意在这儿当计生网长,干个一年半载就想法调离。可王冬梅不,她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那是1997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在冯晏村安排完工作,再骑车赶往大洼王村,走到半路,突然乌云密布,风雨交加,顿时被淋成了“落汤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车子又推不动,她只好脱掉鞋子,扛起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好不容易赶到大洼王村,她换上计生主任的衣服,又开始了工作。
镇上的领导知道王冬梅能吃苦、心又细,让她负责统计工作。有一年春季,上级安排开展人口出生信息四证核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为了高标准完成任务,她黑白加班,昼夜突击,对全镇育龄妇女的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生育证逐一核对。实在困了,她就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儿。腰疼得厉害,她贴块膏药坚持着。就这样连续7天7夜,她眼熬红了,人熬瘦了,四证核对工作“一炮打响”,成了全市的样板。由于过度劳累、体力透支,她却病倒了。
后来,王冬梅又担任了微机员。为尽快胜任工作,从没摸过微机的她,购买了微机书籍,积极参加培训班,加班加点,从零学起,不懂就问,细心琢磨。很快,她从一个“电脑盲”变成了“电脑通”,各种微机报表都能熟练完成、准确无误。市计生局规统科的一位科长看了她的微机报表,投以惊讶、叹服的眼光,赞许地说:“我这辈子最服气的就是你”。
有许多人这样问她:“王大姐,为何你干哪项哪项在考核中就会拿第一?”王冬梅坦言:“没有什么,只要肯吃苦、肯用心,精益求精,啥工作都能干好。”
30多年来,她不计个人得失,舍家撇业,没黑没白,无私奉献,一心扑在计划生育事业上。
孩子小的时候,让她陪着过个星期天是孩子的奢望;父亲在肿瘤医院住院的时候,她没能陪上几天;公公、婆婆远在贵州,她难得偷闲探望几次;女儿结婚了,生孩子住院,她无暇亲自照顾;八十多岁的母亲脚崴了,肿得下不来床,她安排家人伺候;自己患有颈椎、腰椎、心脏等多种疾病,她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有付出就有回报。她曾多次被评为德州市、禹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2年9月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者奖章。在王冬梅的努力带动下,张庄镇的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被德州市、禹城市评为先进单位,成为永远不倒的红旗。
坎坎坷坷人生路,风风雨雨映丹心。王冬梅,这个当年充满青春朝气的女孩,如今已双鬓染霜。她动情地说:“既然干了计生工作,就无怨无悔。为了计生国策,再苦再累也值!”
孙文学王燕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晓)近日,一支身穿彩色骑行服,头戴五颜六色骑行帽,佩戴自行车骑行专用眼镜和手套的自行车骑行队伍,频频穿行禹城市各乡镇和周边各县市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就是“禹城自行车俱乐...
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禹城市这个家。